小拱棚辣椒套种蕹菜高效栽培模式
辣椒是厦门地区冬春季大宗北调蔬菜之一。近年来,每至5 月上旬因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大棚辣椒采收应市,地区间差价缩小,菜商即终止辣椒收购北调,致使椒价陡降。而厦门地区春椒因采用全程露地栽培,采收始期大多在4 月下旬,早期价高但产量低;中后期由于梅雨季节或台风暴雨的袭击,田间病害重,死株缺苗率高。针对本地气候特点和辣椒产销市场变化规律,笔者通过多年的试验摸索,总结出辣椒高密度直播+ 套种蕹菜+ 小拱棚半促成栽培的高效种植模式,并在周边辣椒产区示范推广,示范大田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点。经多点调查比较,辣椒始收期提早18 d(天)左右,每667 m2 早期产量(5 月5 日前)增加400~550 kg,收获蕹菜500~600 kg;按田间交易价计二者共增产值3 000~3 500 元,扣除所增加各种生产成本800~900 元,净增效益达2 100~2 600 元。
示范大田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点:
① 密植(苗数增加一倍):早期产量增加近一倍、中期产量增加30%以上。
② 直播:植株根系发达、生长势强,土传病害较轻。避免土床育苗移栽伤根缓苗或营养钵育苗抑制根系伸长发育的弊端。
③ 小拱棚半促成栽培:可促辣椒早生快发,加速茎叶生长和提早开花结果。同时小拱棚防风防霜增温的效应为套种反季节蕹菜提供可正常生长的栽培条件。
④ 套种蕹菜:既充分利用小拱棚的设施资源和提高田间土地利用率,又解决了辣椒直播后大田苗期植株分散、田间管理费工的难题。
1 选用良种、适期早播
蕹菜选用泰国柳叶、台湾竹叶,辣椒选用中厦一椒、东方大椒、早香5 号等抗病高产品种。在11 月下旬至12 月上旬播种为宜。
2 播种
每667 m2 大田基肥为腐熟农家肥2 500~3 000kg、三元复合肥(N∶P∶K 为15∶15∶15)50~75kg,二者混匀后于播种前1~2 d(天)分成两部分施入,其中60%全田撒施,40%待起垄后两边开纵沟分层条施,再整成宽1.4 m(连沟)、高25~30 cm 的畦,且畦沟与外沟排灌通畅。蕹菜每667 m2 备种6.0 kg,播前3~4 d(天)浸种10~12 h(小时),捞起与干净湿河沙(手握成团、松开即散)混匀后装入可沥水透气的容器,置于28~30 ℃环境或盖上一层薄膜置于阳光下曝晒(盖膜有利于保湿增温) 催芽,早晚各翻动1 次并喷小水补湿,2~3 d(天)后约80%种子露芽即可播种。辣椒每667 m2 备种30~33 g,播前3~4 d(天)先将种子预浸2~3 h(小时),再将湿种子浸入52~55 ℃热水中15 min(分)或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5 min(分),捞起洗净再用清水浸泡5 h(小时)。用湿纱布包好种子放在30 ℃环境下催芽,3~4 d(天)后待60%种子露芽及时播种。辣椒每畦播2 行(行距55~60 cm),按间距20cm 点播1 粒种子,剩余种子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以备补苗,确保每667 m2 大田辣椒种植密度达4 760株。蕹菜撒种应避开辣椒播种点半径10 cm 的范围。播后及时用细土盖种,畦面再铺一层薄稻草保墒,可减少揭膜补水次数以达省工增效的目的;然后淋透水,搭建高60~65 cm 的小拱棚,并覆盖银灰色棚膜。
3 田间管理
3.1 棚温调控
小拱棚离地面50 cm 内悬挂一支气温计。播种后至出苗若棚温不超35 ℃,应闭棚以提高土温促顺利出苗;出苗后若遇雨天应全天闭棚防湿气侵入;阴冷天只在气温较高的中午打开头尾通风口酌情通风1~3 h(小时);晴天上午当棚温达26~28 ℃,应通风(由小到大)散湿,防止棚温高于30 ℃。夜温若在15 ℃以下时特别是寒流来袭时应紧闭棚膜防止寒气侵入;夜温在15 ℃以上,可开启两端通风口昼夜通风;若因追肥补水等农事操作需短时间揭膜,应选择气温较高、无风的晴天下午逐畦进行(上午通风冷炼);3 月中旬当辣椒株高达50~55 cm 且最低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应支起底部棚膜昼夜通风,冷炼3~5 d(天)后即可撤除棚膜、棚架,转为露地栽培。
小拱棚离地面50 cm 内悬挂一支气温计。播种后至出苗若棚温不超35 ℃,应闭棚以提高土温促顺利出苗;出苗后若遇雨天应全天闭棚防湿气侵入;阴冷天只在气温较高的中午打开头尾通风口酌情通风1~3 h(小时);晴天上午当棚温达26~28 ℃,应通风(由小到大)散湿,防止棚温高于30 ℃。夜温若在15 ℃以下时特别是寒流来袭时应紧闭棚膜防止寒气侵入;夜温在15 ℃以上,可开启两端通风口昼夜通风;若因追肥补水等农事操作需短时间揭膜,应选择气温较高、无风的晴天下午逐畦进行(上午通风冷炼);3 月中旬当辣椒株高达50~55 cm 且最低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时,应支起底部棚膜昼夜通风,冷炼3~5 d(天)后即可撤除棚膜、棚架,转为露地栽培。
3.2 肥水管理
① 蕹菜。出苗至旺长期前保持畦土湿润即可;旺长期(苗高20 cm 左右)至采收应适当增加补水频率。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不可追施铵态氮肥),苗高4.0 cm 时淋施0.2%尿素水肥1 次,以后每间隔10 d(天)追肥1 次,施肥量(浓度)逐次适当增加,采收前10 d(天)停施。
② 辣椒。整个生育期间以保持畦土湿润为宜,若因小拱棚通风降温不及时等原因造成植株徒长,应适当控水蹲苗;雨天要及时排干积水。追肥应视苗情、气候而定,一般在门椒出现前可薄施尿素水肥1~2 次促发棵,每667 m2 搭配追施硼砂1.0 kg、硝酸镁8.0 kg(分两次追施);当门椒、对椒果长2~3cm 时各追肥1 次,每667 m2 追施尿素6~8 kg、三元复合肥8~10 kg 以促茎叶生长和开花结果;进入采收期每采收2 批果或间隔15 d (天) 追肥1 次,每667 m2 追施尿素6~8 kg、硫酸钾10~12 kg、硝酸钙5~8 kg,以促幼果膨大和维持强健的生长势。追施时若气候较干旱少雨,宜兑水浇施;雨季可结合清沟培土干肥埋施;采收结束前15 d(天)停施。
3.3 植株调整第1 分枝(门椒)以下的侧枝及感病枝叶、老叶应及时剪除,以集中养分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剪枝时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
3.3 植株调整第1 分枝(门椒)以下的侧枝及感病枝叶、老叶应及时剪除,以集中养分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剪枝时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以利于伤口愈合。
3.4 病虫害防治
① 蕹菜。小拱棚内湿度较大,易诱发白锈病、轮斑病等病害。应注意通风散湿,若遇多雨天气,应抢晴喷洒百菌清防止病害发生;病害初发可用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锰锌)防治。
② 辣椒。辣椒病害多发,特别是中后期(5~6月)高温多雨易诱发多种田间病害。除了实行合理轮作、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及时排干积水和蕹菜带根采收后畦面覆盖地膜(降低田间湿度和免中耕伤根)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之外,雨季还应抢晴交替喷洒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 倍液等药剂预防多种真菌和细菌病害。发病初期及时清除(深埋)田间病枝病叶等病残体并对症用药。春雨连绵易诱发灰霉病,可选用50%腐霉利(速克灵) 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40%嘧霉胺(施佳乐)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防治;梅雨季节易发枯萎病,造成根系软腐、茎基部皮层腐烂、维管束变褐色,可用14%络氨铜水剂300 倍液灌根(病株及周围1 m 范围),或全田喷洒40%多硫(灭病威)悬浮剂800 倍液;疫病遇高温多雨易盛发,病株近基部分杈处常呈黑褐色,可选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可兼治疮痂、软腐等细菌性病害)等药剂交替喷洒。烟青虫、棉铃虫掌握在产卵高峰期用苏云金杆菌(BT) 可湿性粉剂250~300 倍液喷洒、蛀果前即孵化至2 龄盛期选用5%氟铃脲(盖虫散) 乳油1 500 倍液或2.5%氯氟氰菊脂(功夫)乳油3 000 倍液(可兼治茶黄螨、蚜虫)等药剂喷杀。蚜虫可在田间插涂10 号机油的黄板(高于辣椒50~60 cm)粘杀,也可用10%吡虫啉(大功臣)可湿性粉剂4 000 倍液于始见期喷杀。
4 采收
2 月上旬当蕹菜株高达40~45 cm 时,逐畦揭膜连根拔起采收上市;辣椒开花授粉后20~25 d(天)果实膨大速度变慢即可采收。门椒、对椒适当早采,其他果也及时采收,以促后续果实的坐果、膨大。采收期间若因病虫害防治需要,用药前应先全田采果一遍,下批果采收时间必须符合所用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