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耕地日光温室西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李萍,柴再生,孟红霞,蒋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甘肃肃州735000)
利用戈壁、荒滩非耕地发展日光温室果蔬生产是近年来酒泉市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非耕地日光温室的瓜类作物受水肥、光照、栽培品种等的影响,坐果少、产量低,加之温室栽培管理难度大,致使栽培面积下降。2012 年以来,在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非耕地日光温室中,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人员对西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合理安排元旦和“五一”两个上市茬口,单茬产量可达8.75 万kg /hm2,产值达52. 5 万元/hm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1 设施系统
1.1 日光温室结构
河西走廊非耕地砖混结构墙体日光温室,主要结构参数为:坐北向南,偏西5~10° ,钢架无立柱拱圆形屋面结构,跨度8~10 m,长度60~80 m,脊高4 m,后屋面高度2.2 m。标准红砖砌建墙体,主墙体高度2.2 m,厚度1.2 m,后屋面仰角43° 。采用高保温无滴棚膜,配套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节水滴灌、自动卷帘等先进技术,结构坚固,安全性能好,使用年限可达20 a 以上。
1.2 栽培槽
栽培槽分为地下式、半地下式、地上式3 种形式,横截面形状为“U”型。槽内径宽为60 cm,深一般为25~30 cm,走道宽70~80 cm,南北走向,槽最前端外侧下挖一略低于槽底的坑,留排水口;槽底中央截面成宽10 cm、深5 cm“U”型沟,槽底及槽壁最外层铺1 层完整的厚度≥0.01 mm 无孔棚膜。“U”型沟铺厚5 cm 瓜子石,上铺1 层编织袋。
1.3 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由玉米秸秆、牛粪、鸡粪、菌渣、炉渣灰按3∶1∶1.5∶1.5∶3 比例配制而成。先将粉碎的玉米秸秆、鸡粪、牛粪按配制比例混合(粒径≤1.5 cm、pH 控制为7~8),在60 ℃以上温度下发酵10 d 以上,45 ℃以上温度下发酵20 d 以上。菌渣粉碎后,添加普通过磷酸钙3 kg/m3,单独发酵。栽培料发酵过程中均匀翻料4~6 次。炉渣灰过筛(粒径≤1.5 mm),将发酵好的栽培料与
炉渣充分混匀即可。栽培基质容重在0.1~0.8g/cm3,pH 6.5~7.8。定植前7 d,将配制好的栽培基质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消毒,准备装入栽培槽。
1.4 滴灌系统布设
在温室内一侧建造1 个半地下式蓄水池(蓄水10 m3),下挖1.0 m,外露50 cm,内宽1.5 m,长5.5 m。每座温室铺设主管1 根与蓄水池连接,水泵功率不小于1 kW。每个栽培槽铺设滴灌带(管)2根,安装施肥器1 套。
2 栽培技术
2.1 茬口安排
秋延茬于8 月下旬育苗,9 月中下旬定植,“元旦”前上市。早春茬于元月上旬育苗,2 月初定植,“五一”前上市。
2.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早熟、中小果型、不易裂果、耐贮运、优质高产、适合市场需求的西瓜品种,如日本丽都、强势一代、抗裂京欣等。
2.3 育苗
2.3.1 苗床制作采用穴盘育苗。将市购的无土栽培基质用高锰酸钾1 000 倍液喷洒消毒,或在基质中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 g/m3,充分混拌均匀堆闷2 h 后装入50 孔穴盘。
2.3.2 播种将种子放入50~55 ℃的温水中搅拌至水温降至30 ℃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种30 min,然后冲洗干净后浸泡4~6h,取出后在28~32 ℃下催芽至50%种子露白时播种,每穴播1 粒,播后覆盖基质1.5 cm,然后浇透水,放入20~25 ℃环境条件下育苗。大田用种量为1 500~2 250 g/hm2。
2.3.3 苗期管理遇高温天气要进行遮荫,白天室温不超过32℃,低温天气要采取保温或加温措施,夜温不低于15 ℃,育苗期间注意通风。浇水要保持基质见干见湿为宜,出苗后每隔15~20 d 喷洒1次叶面肥,待苗龄达到3 叶1 心时定植。壮苗标准为苗龄25~30 d 左右,叶色深绿,无病、虫害。
2.4 定植
2.4 定植
定植前7~15 d,将配制好的栽培基质料装入栽培槽。新建栽培槽按要求装满新配制的栽培基质,旧栽培槽添加充分腐熟的鸡粪、牛粪(比例为1∶2),或充分腐熟的鸡粪、牛粪与玉米秸杆(比例为1∶2∶3) 堆积发酵原料,与原栽培基质混合均匀填满。定植前3 d 浇透水1 次。
选择晴天定植。对穴盘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消毒后,采用“T”形双行错位定植,同行株距40~45 cm,植株距槽边10 cm,保苗3.30 万~3.75 万株/hm2。定植深度与原栽培面持平,边定植边浇水,定植3 d 后在滴灌上覆膜。
2.5 定植后的管理
2.5.1 温度管理
开花坐果期温度白天保持25~30 ℃,夜间16~18 ℃;果实膨大期温度白天保持25~32 ℃,夜间16~20 ℃。秋延茬栽培时要加强夜间保温,温度低时进行二次覆盖,即在下午放帘后再覆1 层旧棚膜,以提高夜温。
2.5.2 光照管理
冬、春季低温期间,尽量增加光照,定期擦洗棚膜,保持较高的透光率。阴雪天增加散射光或人工补光,遇连续阴天需要人工补光。
开花坐果期温度白天保持25~30 ℃,夜间16~18 ℃;果实膨大期温度白天保持25~32 ℃,夜间16~20 ℃。秋延茬栽培时要加强夜间保温,温度低时进行二次覆盖,即在下午放帘后再覆1 层旧棚膜,以提高夜温。
2.5.2 光照管理
冬、春季低温期间,尽量增加光照,定期擦洗棚膜,保持较高的透光率。阴雪天增加散射光或人工补光,遇连续阴天需要人工补光。
2.5.3 水肥管理
定植后适度控制水肥,灌水以基质表面见干见湿为准,阴雪天不灌水,保持棚内空气湿度55%~60%为宜。开花前期追肥1次,追施有机生态专用肥5 g/株;开花坐果期严格控制水肥,待瓜座稳后逐渐增加水肥,果实膨大期追施有机生态专用肥10 g/株加三元复合肥5 g/株,并适量浇水。中后期追施有机生态专用肥20~25 g/株。
定植后适度控制水肥,灌水以基质表面见干见湿为准,阴雪天不灌水,保持棚内空气湿度55%~60%为宜。开花前期追肥1次,追施有机生态专用肥5 g/株;开花坐果期严格控制水肥,待瓜座稳后逐渐增加水肥,果实膨大期追施有机生态专用肥10 g/株加三元复合肥5 g/株,并适量浇水。中后期追施有机生态专用肥20~25 g/株。
2.5.4 植株调整
采用单蔓整枝。在基部选留1条健壮的枝蔓,其余全部摘除,主蔓长至20~25cm 时及时吊蔓,清除卷须。开花后清除过多雄花,选留10~15 节位的雌花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座瓜,并作标识;瓜坐稳后留1 个长势快、形状周正的瓜,其余摘除,瓜秧长至28~30 片叶时掐顶。
采用单蔓整枝。在基部选留1条健壮的枝蔓,其余全部摘除,主蔓长至20~25cm 时及时吊蔓,清除卷须。开花后清除过多雄花,选留10~15 节位的雌花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座瓜,并作标识;瓜坐稳后留1 个长势快、形状周正的瓜,其余摘除,瓜秧长至28~30 片叶时掐顶。
2.5.5 人工授粉、吊瓜
进行人工授粉,忌用激素,方法同常规保护地栽培。瓜长至拳头大小时用细网兜兜起,吊挂于铁丝上,防止坠秧。
2.6 病虫害防治
进行人工授粉,忌用激素,方法同常规保护地栽培。瓜长至拳头大小时用细网兜兜起,吊挂于铁丝上,防止坠秧。
2.6 病虫害防治
非耕地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由于与土壤完成隔绝,西瓜病虫发生较轻,但管理不善,也可发生猝倒病、蔓枯病、白粉病和蚜虫、白粉虱、美洲斑潜蝇等病虫害。苗期猝倒病可在出苗后喷洒66.5%普力克水剂500~1 000 倍液,或64%杀毒矾M8 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防治。蔓枯病用40%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40%乙磷铝(霉疫净) 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用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 倍液喷雾防治。间隔5~7 d 喷1 次,连喷2~3 次。
白粉虱、蚜虫、美洲斑潜蝇等虫害可在棚内挂黄色诱虫粘板诱杀。化学防治时蚜虫也可用2.5%天王星乳油3 000 倍液,或10%吡虫啉乳油3 000 倍液喷雾防治。白粉虱防治用1.5%蚜虱净烟剂4 500 g/hm2 在棚内多点均匀分布,傍晚时将大棚密闭,依次点燃,闭棚12 h 后放风;或用22%敌敌畏烟剂7 500 g/hm2,密闭3 h,也可交替使用,连续熏2~3 次。美洲斑潜蝇可用2.5%功夫乳油2 000 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 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4 000 倍液喷雾防治,间隔10 d 喷1 次,连喷2~3 次。
2.7 采收
坐瓜后30~35 d 即达生理成熟,根据标识日期准确判断成熟度,适期采收上市。早春茬栽培收获后可利用平茬再生技术实现二次坐果,即选留基部10~15 cm 部位,剪去以上部分并加强肥水管理,等侧枝长出后选留坐瓜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