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两千多年的豌豆栽培历史,相传是从西域带回的中国。作为长日照作物,豌豆的生长要求气候凉爽、水分较多,豌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且耐得住瘠薄,但以富含钙质的粘壤土、壤土和沙壤土为宜。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食用豆类,豌豆籽粒富含20.0%~24.0%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占55.5%~60.6%,脂肪大约占2%,同时还富含尼克酸和维生素B1、B2,从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1 豌豆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1.1 根与根瘤
豌豆具有典型的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与直根系,一般初生根可以达到土表之下1~1.5米的入土深度,并且有着大量的细长侧根的存在。侧根一般处于地表之下20厘米的土壤耕作层,根瘤菌则是集中在土表层之下达到1米的范围内。根瘤菌如果在播种之前通过培养然后再接种到种子,那么也有利于豆粒和青荚重量的增长。
1.1.2 茎与分枝
1.1.2 茎与分枝
豌豆的茎是草质茎,一般都是由四根主轴维管束一起组成的,从外观上来看呈现出方形的轮廓。矮生种节间短,中空并且脆嫩,高度仅为20~9 0厘米,直立,节数较少,分枝性较弱。
1.1.3 叶与托叶
属于标准基因型的豌豆,其叶片呈现出偶数的羽状复叶,淡绿色到浓绿色,或者是间带有紫色的斑纹,有白粉与蜡质的存在。每一片复叶一般都是用1~3对小叶和叶柄共同组成,顶生的子叶变为卷须,能够相互的缠卷,大似叶状的托叶存在于茎与叶柄的相联之处,将茎部包围。
1.1.4 花与授粉
豌豆花呈现总状花序,属于腋生。每一花序一般有1~2朵花,偶尔会出现3~6朵。始花一般着生在植株上6~18节的叶腋中,一般来说,早熟种6~10节,中熟种11~15节,晚熟种15节以上。花白色或紫色。在一朵豌豆花当中包含了10枚雄蕊,其中只有1个分离,其余9个都是基部相互连接,即二体雄蕊。雌蕊一枚,其子房也只拥有一室,胚珠单行互生于二平行胎坐上,柱头下端有毛,成为花柱之刷,花柱与子房相互垂直。花药呈袋抱被于龙骨瓣的尖端处,在未开放花之前,花药就已经开放了,所以在开花的时候,花柱、龙骨瓣的柱头与尖端之处都有花粉的存在,因此,在保护地或者是露地进行栽培的时候,都可以达到白花结实的效果。
1.1.5 荚果与种子
荚果主要是由单心皮发育而形成的两扇荚皮组成的。硬荚类型的荚皮主要是坚韧的革质层,软荚类型则没有革质层的存在。豌豆荚长度一般在2.1~12.5厘米之间,其中包含了3~12粒的种子。而种子在腹缝的两侧单行互生,按照种皮可以分为光滑与皱缩两类型,种子颜色包含了紫色、白色、黑色、黄色等。
1.2 豌豆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
1.2.1 温度
作为半耐寒性的植物,豌豆的种子在4℃就可以慢慢地发芽,但是出苗的时间较长,并且出苗率相对较低;出苗在16~18℃左右较快,一般4~6天就可以达到90%以上的出苗率;虽然在25℃时,3~5天就可以发芽,但是出苗率却只有80%。由于其耐寒性,所以生长的最佳时段在12~16℃,开花在1 5 ~ 1 8 ℃ , 荚果最佳成熟温度在18~20℃,如果超出了26℃,就会出现荚果早熟的现象,品质与产量都会有所降低。
1.2.2 光照
1.2.2 光照
豌豆属于长日照作物,在结荚期要求有较长日照以及强光照,但是切忌将其致于高温状态下,因此,在春末夏初温度较高的区域最好选择提前播种处理。
1.2.3 湿度
在整个生育期,豌豆要求一定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在苗期能够忍耐一定的干旱,这样可以促进根的生长发育。此外,如果开花期的空气处于相对干燥的时期,也会出现落花落荚的情况。
1.2.4 土质
豌豆生长最适合的土壤pH值在6.5~8.0之间,最好是能够在微酸性的土壤上生长。酸性过强的土壤会抑制根瘤菌的正常发育,难以形成根瘤。而微碱性的土壤有利于根瘤菌固氮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其正常的发育生长。
1.2.5 养分
虽然与根瘤菌共生能够将空气当中的氮素使用根瘤加以固定,但是却无法满足正常的生长需求,不足的部分还是需要从土壤当中加以吸收,另外,豌豆本身的含氮量相对较高,因此,所需氮、磷、钾的比例为1∶0.29∶0.94,在栽培当中需要注意到磷肥的施用,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从而提高豌豆产量。
2 豌豆的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尽量选择有浇水条件的田地,在冬季之前进行翻耕,在土壤封冻之前就需要浇足封冻水,等待早春解冻之后,进行整地,随起垄每667平方米施3~4立方米的农家有机肥,一次施入含量各占15%的N、P、K 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作为底肥使用。西北与东北区域属于春播区,一般播种在3~4月土壤解冻之后,等待炎热的夏天到来之前就可以收获完毕,在这一区域中应尽可能体现早播种,但是要避免晚霜的危害,以此来获取较高的产量。
2.2 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的2~3天进行嗮种处理,以此来提升种子的活力,这样有利于豌豆苗的壮与全。在5℃左右温度中,豌豆就可以发育。如果使用2℃的低温进行处理,在20天之内,处理时间长,花着生节位降低,这样能够取得明显的早开花效果。一般来说,在低温环境下处理10~20天就可。
2.3 播种方式
由于抗寒性较强,豌豆一般选择早春播种,一般在3月份的中上旬。每667平方米播种量在12.5~15千克之间,保持4~5 万株豌豆苗。在播种方式上,可选择人工与机械两种模式,一般播种深度在2~3厘米,播种结束后需要适当地进行镇压。在进行播种时,要求土壤当中拥有足够的底墒,湿度保持在用手握成团落之后落地就能散开为最佳,过湿过干都不利于豌豆出苗,如果土壤干燥,就需要在播种前的5~7天进行浇水处理。豌豆大多采取直播的方式,平畦栽培,在地膜覆盖或者是湿地就需要采取高畦栽培。穴播或者是条播的时候,矮生直立品种一般都是选择多行条播,保持3~8厘米株距,30厘米行距,主要是根据分枝性强弱来进一步确定。播后耙平在用脚进行轻轻的踩踏,确保土壤和种子之间能够紧密接触,确保保墒出苗。
2.4 田间管理
2.4 田间管理
等待播种完毕之后,需要勤查看,如果发现了缺苗的情况,需要立刻进行补种处理,确保尽早的出苗,出全苗。等待豌豆苗齐出之后需要进行1次松土,以此保墒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发育。在生长的过程中,根据豌豆苗具体情况随着浇水还需要追施一定量的氮素化肥。一般在4叶期间每667平方米使用尿素5千克,在始花期每667平方米需要10千克尿素,才有利于增花、增粒重、增荚。初期阶段最好不要浇水,避免出现落花的现象,如果土壤干旱则可以少浇一点。等待下部全部进入到了结荚期之后,就需要进行肥水的管理,确保土壤的湿润度,并且配合上磷钾肥的追施。在结荚期为了增加花荚的数量,可以在其叶面喷施磷肥及硼、钼、锰等,有利于籽粒的饱满度。如果不及时地除草或者是除草效果不明显的田地,如果是禾本科杂草,可以采取盖草能与稳杀得等加以除草,如果是阔叶草居多,或者是杂草混生的区域,就可以利用禾耐斯进行处理补治。
3 科学防治病虫害
在豌豆的生长期间主要是需要抓好对菜青虫以及斜纹夜蛾虫害的防治工作,如此才能够确保豌豆的高产。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还需要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在防治病虫害的时候尽量使用低毒害、低残留并具高效性的农药,确保农产品的无公害性。
4 及时采收
在采收时,应当选择荚色由深绿变浅绿,但是还没有转黄的时候,不同部位,其生长发育的进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做到分批次的采收,并且在采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不要损伤茎叶,避免对后期豆荚生长发育的影响。籽粒圆正、鲜荚饱满,达到了商品标准以及烹调的要求之后,就需要及时地进行采收处理,一般7~10天采一次,这样才能保证上部花荚结实鼓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