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农艺性状比较及菌株筛选分析*
王筱凡, 毛慧玲**, 舒汉鼎, 陈婷婷(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南昌330031)
当前食用菌市场普遍缺乏统一的管理, 造成了食用菌菌种老化、品种混杂等问题,目前, 见有香菇、鸡腿菇、金顶侧耳等有较为系统的农艺性状研究报道, 但关于茶树菇, 仅见有龚凤萍和温志强的研究, 但都是偏向栽培选种方面, 并未形成较系统的农艺性状研究探讨。本试验拟比较江西境内获得的17 株茶树菇菌株的多项农艺性状参数, 将农艺性状研究直接应用于常规栽培中, 以最直接、便捷地方式筛选出茶树菇的优势菌种, 为茶树菇选种、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为科学指导茶树菇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在江西境内5 个地区(县) 收集茶树菇菌株, 共17种, 其中As-B、As-C、As-E 和As-F 采自赣州市; 白菇( White -mushroom) 、黑菇( Black -mushroom) 、广昌F1( Guangchang -F1) 、广昌F2 ( Guangchang -F2) 、广昌F5(Guangchang-F5) 和三明五号(Sanming-fifth) 采自广昌县;As-1、As-2、As-5 和杨树五号(Yangshu-fifth) 采自江西省农科院; 茶引(Cha-yin) 和茶生(Cha-sheng) 取自江西省果蔬所; 野生茶树菇(Wild) 采自宜春野外。
1.2 茶树菇的栽培
PDA 培养基28℃恒温复壮各菌株, 反复2 次~3 次,至活力最旺。常规袋栽茶树菇[9]。各菌株栽培15 袋~20 袋。
培养料配方为: 棉籽壳72.75%、麸皮24.25%、蔗糖1%、石灰1%、石膏1%, 料水比1:1.3。
培养料配方为: 棉籽壳72.75%、麸皮24.25%、蔗糖1%、石灰1%、石膏1%, 料水比1:1.3。
1.3 评价内容与指标
以目测方式测定下列各指标。
菌丝长势: 每天定时观察, 依据菌丝生长活性及菌丝覆盖情况为标准。“+” 数量越多, 表明菌丝长势越强。
开伞难易程度: 以子实体蛋形期形成到菌盖成功开伞的时间为标准。
抗逆性: 以菌袋杂菌感染的程度及消毒处理后的效果为标准。
原基形成时间: 以菌袋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笋尖状原基时间为标准, 以早为宜。
初潮出菇时间: 以头潮菇蛋形期形成的时间为标准,以早为宜。
菇体颜色: 以各菌株的菌盖颜色为标准, 对比并记录。
1.4 数据处理
计算各菌株的平均产量及相关生物学效率。采用LSD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菇长势分析
茶树菇经复壮后, 各菌株长势正常(表1)。但比较而言As-E、广昌F1、白菇、茶引和野生茶树菇菌丝长势最好, 菌丝浓密, 生长速度最快, 气生菌丝也最多; 而黑菇、As-2、广昌F2、广昌F5 和茶生菌丝长势相比较弱,As-5 最弱。
2.2 茶树菇各菌株生长期比较分析
由表2 可知, 茶树菇菌株的原基发生时间34 d~48 d不等, 平均(42.71±4.32) d; 出现初潮时间为40 d~53 d,平均(47.91±3.99) d。其中As-E 生长期最短, 原基发生仅需34.0 d, 初潮所需时间40.3 d; 野生茶树菇最长, 原基发生需48.0 d, 初潮长达53.0 d; 此外, 黒菇、As-2、茶引、广昌F2 和广昌F1 整体所需生长时间都较长, 原基发生均在40 d 以上, 初潮均在50 d 以上。
2.3 茶树菇菇体颜色观察
实验观测看出, 各菌株菇体颜色深浅不一。大多数为浅灰褐色, 如As-1 等, 广昌F1、As-E 和黑菇为深褐色;As-C、三明5 号和野生茶树菇为灰褐色; 而As-F 和白菇则为白色。
2.4 茶树菇各菌株开伞度与抗逆性的比较
栽培过程中发现(见表2), 除白菇外, 茶树菇各菌株开伞都较容易。大部分菌株抗逆性都较强, 极少被感染, 仅部分菌株约10%菌袋受到小块感染, 但经消毒处理均恢复正常生长。而As-F 和白菇的抗逆性弱, 菌袋易染菌, 高达87.50%, 其中77.14%菌袋被丢弃。
2.5 茶树菇产量与生物学效率差异分析
茶树菇一般收菇2 批~3 批, 产量主要取决于初潮。每菌袋产量总和记为单产。数据经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 见表3) , 结果发现, As-1 产量最高, 为(98.86±22.11) g, As-E 产量最低, 只有(23.48±3.22) g; 其它菌株单产基本上介于44 g~83 g 之间。就生物学效率而言,As-1 高达100.88%, 黑菇、广昌F2 和As-5 也达81.40%以上, 其余位于46%~76%间, 唯有As-E 最低, 低至23.96%。差异分析表明, As-1、黑菇、广昌F2、As-5、广昌F5、茶生等6 个菌株与茶引、As-2、As-F、三明五号、白菇、As-E 等6 个菌株间分别体现出极显著性差异; As-B、野生茶树菇、杨树五号、广昌F1、As-C、茶引、As-2、As-F、三明五号、白菇等10 个菌株与As-1、黑菇、广昌F2 、As-5、As-E 等5 个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As-E 与其他各菌株皆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各菌株农艺性状指标的考察对比
茶树菇的生长周期较长, 一般可形成1 潮~2 潮菇,产量以初潮为主。从播种至原基形成需30 d 以上, 慢的达40 多天, 初潮菇于原基形成后一周内长成。大多数菌株菌丝长势普遍较好, 抗逆性都较强。由子实体色泽区分为白色、浅灰褐色、灰褐色和深褐色四个标准品系, 其中浅灰褐色和灰褐色品系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 像As-1菌株等, 白色品系如As-F 和白菇, 虽长势不错且色泽好看, 但抗逆性差, 较难开伞, 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很低。
3.2 茶树菇优良菌株的探讨
各项农艺性状中最为关键的是产量问题, 而产量的高低直接与菌种有关。开伞难易程度与繁殖密不可分, 开伞越易, 孢子扩散越易, 缩短了生命周期并提高生产效率。原基发生时间和初潮出菇时间皆是越短越好, 说明生长效率较高。菇体的颜色直接关系到是否美观以及被消费者接受。但由于白菇自身特质的原因, 在生长各方面都不具有较好生长优势, 且产量都很低, 生长容易受到抑制, 因此我们不得不以常规灰褐色的茶树菇菌株来进行栽培比较分析。在茶树菇菌种栽培的过程中, 17 个茶树菇菌株各有千秋, 然而我们需要筛选出具有高抗逆性, 易开伞, 菌丝长势良好, 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高, 且同时生长周期较短的优良菌株, 我们认为驯化完善且产量高, 抗逆性强, 出菇速度快的当属As-1, As-1 为最优考虑的优良菌株。
As-1 是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采自万安县野外、实验室自行分离获得、近年新开发的特色优良菌株[10]。在As-1的功能方面, 徐峻等[11] 建立小鼠高脂模型, 就茶树菇(As-1) 多糖的降脂功效进行评定, 且效果显著。辛英姬等也验证了茶树菇多糖在抑菌方面的较强能力。本文就茶树菇菌株的农艺性状优势进行研究分析, 进一步体现As-1 菌株在多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
3.3 茶树菇优势菌株筛选方法的完善
目前茶树菇菌株分类处于混乱状态, 茶树菇农艺性状直观且易推广应用, 其研究就显得尤有价值。本试验比较了不同菌株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初潮出菇时间、原基发生时间、菇体颜色、菌丝长势、开伞度和抗逆性等多项农艺性状特征, 这不仅可为茶树菇的优良农艺性状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更重要的在于建立了一个直接、便捷地筛选优势菌株的农艺性状体系。但由于农艺性状毕竟是人为观察统计, 容易产生较大的人为误差及主观判断, 所以,若需进一步客观的研究分析及完善, 有需期待于借助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手段研究, 从分子角度验证优良菌种的筛选, 以此来相互依托和相互印证, 为食用菌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