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周年栽培发展香菇生产(译文)*
作者:岩手县岩泉镇岩泉香菇有限公司 译者:羿 红
(译者: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州 350003)
1997 年,日本岩泉香菇有限公司由岩泉镇出资93%,购买菌包进行香菇生产。当初的生产规模只有年产200 吨,发展至2013 年,年总产量已达到1 300 吨。下面简单介绍该公司从购买菌包进行香菇生产,到克服重重困难自制菌包发展香菇生产的历程。
岩手县岩泉镇位于日本北部山区的东面,城市面积大,人口约10 800 人,从市中心到盛冈市约需1 个半小时车程,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达93%,其森林面积超过佐贺县森林总面积。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1997 年,依靠镇出资购买菌包发展香菇生产,而今公司已有资本金3.05亿日元,从业人员160 名左右,拥有1.3 平方公里面积的菇房,日制菌包最多时可达9 000 个,全年除去节假日10 天,都在生产。每年公司本部及其农户可栽培菌包2 844 万个左右,香菇年产量可达到1 300 吨。
公司创建初期,建成6 栋可容纳3.6 万袋的大型出菇房,靠购买菌包进行生产,年总产量只有200吨;以后新增了出菇房(图1)、培养室,年总产量逐步扩大到500~600 吨。迄今,公司生产遭遇的最大危机是2006 年的菌包不出菇。那时为降低购买菌包的成本,采取了自行繁育的方式,结果导致菌包不出菇,使得2006 年的年产量从上年的550 吨降低到300 吨。自2007年开始,公司总结失败经验,依然决定要改变靠购买菌包进行生产的方式,增设培养室(图2)自制菌包发展生产,2008 年年产量突破了700 吨,2010 年产量进一步提高到992 吨,至2012 年,公司年总产量高达1 300 吨。

在栽培方法上,使用周年性栽培菌种,一个周期需90 天,经3 次浸水后可收获4 潮,每袋菌包平均产菇450 克,管理技术到位的可达500 克以上。管理技术要点为:菌包开袋后必须进行疏芽。因周年栽培的菌种具有初次集中发芽的特点,如不疏芽,就易产生菇形小的等外品菇。因此,需在开袋后对菌包进行疏芽,以保证大形菇的长成,直到第4 潮为止。通常,我们是将每袋菌包的1次生长菇限制在10~20 个,控制第一潮的菇产量占总产量的55%左右,即220~250 克;第二潮菇的产量约70 克。这样就能保证剩下3~4 潮菇有一定产量。依靠疏芽管理,可得到大形菇,菇价得以稳定。图3 是菌包疏芽前(左)后(右)的比较。

在销售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近2 年来市场疲软。2010 年前市场一直平稳,从2011 年开始市场发生变化,到2012 年菇价进一步下降。公司依靠周年栽培,产量稳定在日产3 吨,以首都周边城镇超市作为主要市场,另一部分则依靠专营店进行销售。为改变价格过低的现状,拟在今后大力发展直销商,以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同时,为确保生产的经济效益,还将努力降低人工称量包装的费用和出货损耗。
在销售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近2 年来市场疲软。2010 年前市场一直平稳,从2011 年开始市场发生变化,到2012 年菇价进一步下降。公司依靠周年栽培,产量稳定在日产3 吨,以首都周边城镇超市作为主要市场,另一部分则依靠专营店进行销售。为改变价格过低的现状,拟在今后大力发展直销商,以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同时,为确保生产的经济效益,还将努力降低人工称量包装的费用和出货损耗。
为谋求进一步发展,公司还拟依靠注册特色商标,采用与被誉为日本第3 大钟乳洞的龙泉洞旅游部门联合销售产品的方式打开市场。同时,依靠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生产。公司报告显示:2011 年,新增菌包销售量70 万袋,新增年产量300 吨。为改变生产效益较低的现状,公司正在采取有效利用菌包、疏芽和产品加工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其总体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