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广告

黑木耳套种糖槭栽培模式试验

黑木耳套种糖槭栽培模式试验 高云虹1,高仲山2,张淑华3( 1. 伊春林业科学院,黑龙江伊春153000; 2. 伊春乌马河林业局,黑龙江伊春153000;3. 伊春林业学校,黑龙…

黑木耳套种糖槭栽培模式试验
高云虹1,高仲山2,张淑华3( 1. 伊春林业科学院,黑龙江伊春153000; 2. 伊春乌马河林业局,黑龙江伊春153000;3. 伊春林业学校,黑龙江伊春153000)

黑木耳是著名的栽培食用菌之一。伊春是全国黑木耳主产区之一,黑木耳栽培方式以代料地摆的林间及全光栽培为主,其中全光栽培占30%~ 40%。所谓全光栽培,就是在没有任何遮阴的农地中进行黑木耳的栽培,其特点是光照充足,管理方便,但却只利用土地的地上部分,对土壤肥力和上层空间没有充分利用。糖槭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树势雄伟、典雅,喜凉爽、湿润环境及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喜光,耐一定遮阴。秋季叶片色彩艳丽,树冠浓密,适合在面积较大的庭园或开阔地域内做观赏树种,要经常通过覆盖措施使根系保持凉爽和湿润。
黑木耳套种糖槭栽培模式,是在农地上种植糖槭,在树下地面上摆放黑木耳,遵循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管理,在获得黑木耳子实体的同时,促进糖槭生长的立体生产模式。此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地摆黑木耳场地的土壤肥力和上层空间,而且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类似于黑木耳生长自然条件,产量、质量都良好。黑木耳在林间生长,其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释放二氧化碳,能增强树木光合作用,而林木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也不断供给黑木耳子实体生长需要。这样使黑木耳和糖槭生长互相促进,使土地、空间及水分得到充分利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条件,创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新模式。目前,我国只是进行了多种菇耳交叉栽培法、耳棚内栽培及林果蔗园法,利用黑木耳与糖槭套种还是首次,此方式将对本地区黑木耳栽培模式进行创新。笔者于2011 年、2012 年连续做了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菌种、树木种子
黑木耳Lk916 菌株来源于伊春原生态食用菌研究所。糖槭种子采自当地糖槭绿化树。
1. 2 材料、设备
白桦木屑、麦麸、豆饼、聚氯乙烯塑料菌袋( 17 cm × 33cm × 0. 05 mm) 、镰刀、磷酸二铵、剪枝剪; 拌料机、装袋机、常压灭菌锅、料袋周转筐、无菌工作台、培养室、喷灌设施、晾晒床架等常用设备。育苗土地667 m2。
1. 3 试验方法
1. 3. 1 黑木耳菌种制作
( 1) 母种
选用PDA 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每管12 mL,塞上棉塞,121℃灭菌30 min,待压力表示数降到0℃时,取出试管摆成斜面。无菌接入3 mm 的菌块,置于斜面中央。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15 d ~ 20 d。
( 2) 原种
培养料配方: 木屑86. 5%、麦麸10%、豆饼2%、石膏1%。
制作方法: 先将麦麸、豆饼、石膏、白灰拌匀,再与木屑拌匀,加水,使含水率达到55%,拌料机拌料、装袋机装袋后,将袋口拉起,顺一个方向拧,将棍插入。棍上盖棉花,再盖上纸盖。将此料袋装入周转筐内,再将此筐装入灭菌锅中。采用常压蒸汽灭菌,待锅内温度达到100℃时,保持8 h。灭火后将周转筐取出,搬至冷却室。待袋内料温降至25℃以下时,无菌接入母种,每支接种4 袋~ 6 袋。置于22℃~ 25℃黑暗条件下培养。
( 3) 栽培种
在( 2) 中,将培养料的湿度调整到60%~ 65%,不盖棉花和纸盖。其余同。重量1. 15 kg·袋- 1~ 1. 2 kg·袋- 1。无菌条件下将原种接入料袋,每个原种接40 个~ 50 个。置于25℃左右培养室培养,50 d 左右菌丝长满培养料。
1. 3. 2 出耳试验
采用套种糖槭、全光栽培2 种方式。
( 1) 套种糖槭法
先将糖槭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栽植,然后在其下摆放黑木耳栽培种。
糖槭栽培: 2010 年5 月育苗,采用床式育苗法。2011年春季栽培。先整地,采用植苗造林方法。栽植深度、宽度大于苗木根冠和根长,每穴栽植1 株。适时进行修枝,以创造黑木耳生长的适宜条件并促进林木更快生长。株行距为0. 5 m、2. 0 m。2012 年春季施肥,方法是在2 株树间刨穴施入磷酸二铵,然后再覆土,用量为5 g·穴- 1。管理同2011 年。
黑木耳下地及出耳管理: 先将糖槭行间废弃物全部清除后,在其上铺地摆黑木耳专用膜。将栽培种运到出耳场地2 d~ 3 d 后开口、摆袋。具体方法: 5 月18 日开口,开口呈“鱼鳞”型,深0. 5 cm~ 0. 8 cm,每袋开口81 个~ 90 个。开口后置于床上,每平方米摆20 袋~ 22 袋,每日视天气情况、原基( 子实体) 大小及林间湿度酌情浇水,避开高温期,及时拔除木耳地杂草。待子实体长至八分成熟时采收,置于晾晒网上晒干。记录原基形成时间、采收时间、产量。秋季调查糖槭高、地茎及胸径生长量。2012 年除开口日期为5 月22 日外,其余均同2011 年。
( 2) 全光栽培
在农田地栽培。先平整土地,再做床。床间留宽0. 5 m步道,床宽1 m、高20 cm,长不限,与套种模式方向相同。床面喷除草剂、杀虫剂,撒白灰,然后在其上铺地摆黑木耳专用膜。方法同( 1) ,但浇水管理时注意浇水时间及次数,一定避开高温期,及时采收。
( 3) 未套种黑木耳糖槭栽培
2010 年5 月育苗,采用床式育苗法。2011 年春季植苗造林当年抚育3 次,刀抚。刀抚是除草、割灌。株行距为0. 5m、2. 0 m。2012 年施肥,方法是在两株树间施用磷酸二铵,用量为5 g·穴- 1。抚育3 次,刀抚。自然降水。

2 结果

2. 1 不同栽培方式对黑木耳原基形成、子实体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黑木耳原基形成、子实体形成及产量的影响见表1。
不同栽培方式黑木耳原基形成、采收时间、产量

2. 1 栽培模式对黑木耳原基形成的影响
从表1 得知,不同栽培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原基的形成有影响。套种模式比全光模式早3 d ~ 4 d。2011 年套种模式比全光栽培早3 d,2012 年早4 d。原因是由于树木的适当遮阴及根系涵养水源,为黑木耳原基形成创造了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加之树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故使原基形成时间比全光栽培条件下提前。
2. 2 栽培模式对黑木耳采收时间的影响
从表1 得知,不同栽培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对采收时间有影响。黑木耳套种模式采收时间比全光模式早,提前4 d ~ 5 d。2011 年套种模式比全光栽培早4 d,2012 年早5 d。原因同2. 1。
2. 3 栽培模式对黑木耳子实体产量和颜色厚度的影响
从表1 得知,不同处理方式、相同下地时间子实体产量、颜色、厚度差异不显著,证明套种栽培模式对黑木耳产量、颜色、厚度无影响。黑木耳产量( 干) 均为0. 05 kg·袋- 1 ,干品颜色均为腹黑背灰,厚度为0. 38 mm~ 0. 4 mm。
2. 4 栽培模式对糖槭生长量的影响
栽培模式对糖槭生长量的影响见表2。
不同处理糖槭高生长量的影响

由表2 可知,套种模式与未套种模式相比糖槭高生长差异显著。2011 年套种糖槭高生长157. 5 cm,未套种高生长84. 6 cm,2 种模式高生长之比为186% ,2012 年套种糖槭高生长125 cm,未套种高生长102. 6 cm,2 种模式高生长之比为121. 8%。
栽培模式对糖槭地茎、胸径生长量的影响见表3。
不同处理对糖槭地茎、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由表2 知,黑木耳套种的糖槭,地茎、胸径生长均高于未套种的糖槭,差异显著。2011 年套种糖槭地茎生长1. 18 cm,未套种地茎生长0. 82 cm,2 种模式地茎生长之比为143. 9%,前种模式比后种模式高43. 9%; 2012 年套种糖槭地茎生长1. 92 cm,未套种地茎生长1. 03 cm,2 种模式地茎生长之比为186. 4%,前种模式比后种模式高86. 4%; 2012 年套种糖槭胸径生长1. 90 cm,未套种胸径生长0. 51 cm,2 种模式胸径生长之比为372. 6%,前种模式比后种模式高272. 6%。由此可得出,黑木耳套种糖槭模式,糖槭无论高生长量还是地茎、胸径生长量均高于未套种模式。原因在于黑木耳生长发育过程中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供给树木光合作用,同时又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良好的卫生环境,使之制造出更多有机物,从而使树木生长量高于未套种模式。
 
3 结论
通过2 年的套种栽培试验证明,采用地摆黑木耳套种糖槭模式可行。此模式不但对黑木耳的原基形成、子实体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且质量、产量均优良,糖槭的高、地茎及胸径生长显著提高。应用中应特别注意黑木耳栽培袋的开口方式及浇水量的掌握,遵循黑木耳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科学管理,实现黑木耳的丰产丰收; 对于糖槭的栽培,应控制其株距、行距及施肥时间,为黑木耳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达到黑木耳和糖槭双赢的目的。另外,此种模式的树种还可有多种,但要结合树木生物学特性认真选择。此模式数据是伊春林区的栽培结果,各地应用时应视当地实际条件选择黑木耳菌株及树种,加强管理,以实现此模式栽培黑木耳。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