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广告

食用菌链孢霉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链孢霉(Neurospora spp),又叫脉孢霉、串珠霉、红色面包霉,俗称红霉菌。常见的有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和好食链孢霉(Neurospora si…

链孢霉(Neurospora spp),又叫脉孢霉、串珠霉、红色面包霉,俗称红霉菌。常见的有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和好食链孢霉(Neurospora sitophila),是食用菌生产中重要的竞争性杂菌之一。其生活周期短,扩散蔓延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中和禾本科植物上,尤其在玉米芯上极易发生,主要以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传播力极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3 天后整个生产场地的菌棒都布满了链孢霉红色孢子,变成“满堂红”,常使菌棒造成毁灭性损失,遭受灭顶之灾,且殃及临近菇棚,影响下一季食用菌生产的开展。近年来,漯河市召陵新区积极推广玉米芯栽培平菇、金针菇、鸡腿菇、双孢蘑菇等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玉米芯的大量使用,造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链孢霉泛滥成灾,成为我区食用菌生产中主要的瓶颈问题。为此,笔者深入万金、郭庄、栗门张、赤中店等食用菌专业村,对链孢霉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发生特点,总结出多项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该病菌的传播与为害。
 
发生特点
发病症状
链孢霉能污染所有菌种及培养料。被污染的菌种和栽培料,初期长出灰白色纤细菌丝,生长迅速,几天后在培养料表面形成橙红色或粉红色的霉层,特别是棉塞受潮或塑料袋有破洞时,橙红色的霉层呈团状或球状长在棉塞或塑料袋外,霉层厚度可达1 cm左右,稍有震动,便散发到空气中到处传播,污染严重时3~7 天可使该批菌棒全部报废,造成重大损失。
部分感染链孢霉
病原菌
链孢霉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粪壳菌目链孢霉属,食用菌生产中发生的链孢霉主要是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和好食链孢霉(Neurospora sitophila),有性阶段在人工培养基质中少见,主要以无性阶段为害食用菌,在培养料中生成己酸乙酯,可以闻到类似于水果的香味。链孢霉菌丝透明,有分枝和分隔,且疏松,呈网状,无色、白色或灰色。气生菌丝(也叫产孢菌丝)能够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近球形,成串悬挂在气生菌丝上,呈橘红色。大量分生孢子堆积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
发生规律
链孢霉是一种好气性微生物,在无氧或缺氧时,菌丝不能生长,孢子不能形成;氧气充足时,分生孢子形成快,一般5~7 天即可长满菌棒,菌丝生长至菌棒一半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或包住整个棉塞,或冲破袋壁向四周扩散。链孢霉菌丝在25~36 ℃生长最快,且在25~30 ℃其孢子6 h内即可萌发菌丝,分生孢子可耐高温,干热可耐130 ℃的高温,而湿热72 ℃时加热4 min失去活力。链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是高温季节发生的重要杂菌,7~9月是其盛发高峰期,该菌来势猛、蔓延快、为害大,一旦发生,便是灭顶之灾。
 
发生原因
食用菌生产是一种繁琐的农事操作,工序较多,方式粗放,妇女儿童都可参加,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污染的发生,所以要想避免链孢霉的为害,就要对每一个生产环节中发生污染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于预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封口材料与塑料袋欠佳
封口材料(棉塞)受潮、过松或破漏和塑料袋破损,是造成此菌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封口材料(棉塞)沾染培养料、受潮或灭菌不彻底以及塑料袋破损,空气中的链孢霉分生孢子会随空气沿瓶、袋壁侵入料袋造成污染。
菌种和玉米芯质劣
菌种菌龄越长,菌丝生命力越弱,易被链孢霉污染,且玉米芯是链孢霉最喜欢的培养基质,使用时更要慎重,应选用新鲜、干燥、不霉变的原料。
分生孢子抗逆性强
链孢霉分生孢子在25~30 ℃下6 h时内即可萌发菌丝,分生孢子干热可耐130 ℃的高温,且经过高温处理后,原料中除含有链孢霉的分生孢子外,还有子囊孢子,相比于分生孢子而言,它的耐高温能力更强。通常培养条件下,子囊孢子不萌发,但是热激发能够打破休眠促其萌发。
链孢霉
栽培过程操作不当
灭菌不彻底,接种及培养环境卫生条件差,接种用具不清洁,工作人员无菌操作不严密等,都会使链孢霉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发菌室温度较高以及通风不良等都易使链孢霉大量滋生。
其他可能发生的原因
塑料袋厚度不适宜,装袋过松或过紧,老鼠咬食,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程操作,菌袋运转时未轻拿轻放,刺破菌袋,未避开夏季高温期,以及初秋加辅料过多等,也可导致链孢霉的发生。
综合防治措施
所谓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各项综合措施来防治链孢霉的发生,而不是使用单一的方法,以便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条件。
树立防范意识
食用菌生产是一个短、平、快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房前屋后都可生产,只有在栽培的前期、中期有效地控制链孢霉的滋生,才能使污染的概率降到最低。因此,一定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意识,适时采取措施预防链孢霉的发生。
挑选优质菌种和菌袋
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抗病能力强、菌龄适宜、无污染的优质菌种,有利于接种后尽快形成生长优势,抵制链孢霉的侵染;袋应选择厚度0.5~0.6 mm,没有微孔,或者采用双袋制作法,即接种后,在菌袋外面再套上一个袋,封好口,降低栽培袋污染率。
搞好环境卫生
搞好环境卫生是有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也是其他防治技术获得成功的基础。要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要把原料库、拌料室等感染区与菌种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等易染区隔开,并定期清扫、消毒。对于污染的菌袋要带出菇房烧毁或深埋,每一季栽培结束,应彻底清扫、消毒。
栽培操作严格规范
拌料时应选择无虫、无霉变的新鲜培养料;在高温季节生料栽培时,适当增加生石灰的用量;调节培养料的pH值和含水量,以用手握料恰好指缝不出水为标准;装袋松紧适宜,培养料要随拌随用,以防酸败;灭菌时要先排净冷空气,保证有足够的压力和时间,锅内菌袋的排放不可过紧,以免蒸汽不畅,接种、养菌等环节要严格实施无菌操作;避免封口材料受潮,谨防菌袋破损;接种时选择适宜播期,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利于快速发菌,形成菌丝生长优势;养菌及出菇时,控制好菇棚内温、湿度,注意通风和调节光照,保证良好的环境条件。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应遵循最低限度原则,交替使用多种杀菌剂,减缓链孢霉抗性的产生。如果发现有链孢霉污染菌棒,不要轻易触动污染物,应用双层40%二氯异氰尿酸钠(克霉灵)或0.1%来苏儿浸湿的纱布包裹菌袋小心清理到室外深埋或销毁。对瓶外、袋外已形成的橘红色孢子团,切勿用喷雾器直接对其喷药,以免链孢霉分生孢子扩散。同时,用70%甲基托布津WP或50%多菌灵WP800倍液对菇房彻底消毒。注意:对发菌后期受害的菌棒,一般不要轻易报废,可将污染菌棒埋入深30~40 cm透气性差的土壤中,经10~20 天缺氧处理后,可有效减轻病害,菌袋仍可正常出菇。
 
小结
链孢霉是漯河市召陵区食用菌生产中的大敌,一旦发生,损失惨重。为此,食用菌整个生产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要我们牢固“树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做到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熟练掌握好各项关键技术,牢牢绷紧每一根弦,完全能够远离链孢霉的危害,即使发生污染,也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加于控制,使损失降到最低。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