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广告

茯苓的段木栽培与加工技术

茯苓的段木栽培与加工技术 张 雷1,蔡爱群2(1.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农业水利局种子管理站,贵州贵阳 550000;2.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茯苓(Po…

茯苓的段木栽培与加工技术
张 雷1,蔡爱群2(1.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农业水利局种子管理站,贵州贵阳 550000;2.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茯苓(Poria cocos),俗称云苓、松苓、茯灵,隶属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Macrohyporia)。茯苓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它腐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目前的茯苓有栽培和野生两种。主要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其中以云南的“云苓”质量最佳,安徽岳西的“安苓”产量高,种植集中,品质好。我国黄河以南的大部分省区均有野生。目前段木栽培是茯苓栽培的主要方法。
 
1 菌种选择
茯苓菌种容易老化,生产上应选用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优质丰产,“不跑苓”或“少跑苓”的菌株,如川杰一号、茯苓7号、蔸苓1号、湘靖28等。菌龄不能过长,以20d左右为宜。
 
2 栽培时间安排
根据茯苓的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不同温度来选择合适的栽培时间。以湖北地区为例可以分为春栽和秋栽。春栽于头年立冬前后备料,次年4~5月播种,10月下旬至12月初采收。秋栽于头年8月末至9月初播种,次年4月末至5月初采收。
 
3 段木的选择与制作
3.1 段木的选择
制作段木的树种一般为松树,尤以马尾松最好。松树树龄应在15~20年,树干直径在15~20cm。
3.2 砍伐的时间
冬伐:秋末冬初,选晴天砍伐;夏伐:时间安排在小暑前后(即7月初),此时气温高,木料易干燥。
3.3 段木的制作
松树砍倒后,劈去枝桠,然后顺着树干间隔地削下5条左右的树皮,宽3cm左右,削皮要露出木质部。待树干有七成干,树身出现裂纹时,再将树干锯成70cm左右的木段。然后将木段运到准备栽培茯苓的场地上,一层一层堆成井字形。料干的标准:周围有很多细小的晒裂纹,手击木料发出咚咚的清脆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此时木料含水量约为20%。
 
4 苓场的选择与整理
4.1 苓场的选择
场地应选在海拔400~1 000m的山上,土质疏松排水良好,pH6~7的沙壤土,坡度在15~35°,背风朝阳的地方。坡度在10~20°的地方以连窑种植为好[4]。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使用。最好选择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为避免病虫害为害,苓场不宜连种。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2~3年方可再种。
4.2 苓场的整理
苓场选好后,在春节前后1个月内翻耕。翻耕深度应在50cm以上,这样土壤疏松、藏气,并能减少病虫害。翻耕时清除所有杂草、灌木、树枝、树根及石块。在播种前1个月,再进行第2次翻耕,进行“晒场”。顺着山势等高线开厢,雨水较少的地方可垂直等高线开厢,利于排水,厢宽2.5m 左右,厢的长度不宜太长。种植的前半个月开始需挖窖,挖窖前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据场地的大小与长短挖窖。在苓场上一般可以挖30~40cm深,30~40cm宽,85~90cm 长的窖。2.3~2.6m 宽的厢可挖两排窖。每隔2~4个窖留一条人行道,以便管理。也可见缝插针,有地方就可种一窖。

5 段木的下窖和覆土
种植时,选择晴天开始。雨天不适宜种植。

5.1 下窖和接种
将段木(每窖15~25kg)并排放在窖底,将1~2个菌包放在段木前端。
5.2 窖的覆土
将土均匀覆盖在窖内,厚4~6cm,不紧不松。覆土后形成“龟背”形状,下雨利于排水。
 
6 苓场的管理
苓场上及周围,要及时除草,并防止人畜践踏;做好排水工作,特别是下雨后要注意清沟排水。注意防虫,尤其是白蚂蚁,一经发现应及时防治。始终不能让苓场表面出现裂缝,如有,应及时覆土,以免茯苓的菌核露出地面遭太阳暴晒。覆土的重点是头年9~10月和次年3~5月,因为茯苓在这两个时期生长最快,菌核易长出地面。但覆土不宜太厚。要掌握少而勤。一般春秋培土较薄,以提高窖温;夏季增厚,以降温保湿;雨后应耙松表土,以利换气。

7 采收、加工、炮制

7.1 采 收
成熟茯苓个大,形如鸟兽、龟鳖状,皮为黑褐色;未熟茯苓个小,有白浆,皮上有裂纹,应仍埋于原处,使其继续生长,以后再采。当苓场的土凸起如坟状,裂隙不再增大,表示窖内茯苓生长己停止,应及时起挖。此时段木一般变成棕褐色,菌核靠段木处呈轻泡现象,长口已弥合,嫩口呈褐色,外皮褐色,薄而粗糙。若黄白色有待继续成熟;而黑色则为过熟,易烂。茯苓熟一批就要收一批,注意选择晴天,雨天起挖的干后易变黑。起挖多在料筒两端寻找,取出茯苓而不移动料筒,然后再覆上土,以利继续结茯苓。
7.2 加 工
茯苓加工的首先要干燥。将采收的茯苓刷去泥土,置于不通风的房内或特制的炕洞、缸、木插等容器内。分层排好,底层先铺松毛或稻草一层,然后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高度可达1m,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5~8日后,视其表面生出白色绒毛(菌丝),取出摊放于阴凉处,待其表面干燥后,刷去白毛.把原来向下的位置转动一下,换一下部位向下堆好,再如上法进行二次“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刷去灰霉。即成商品个苓或可切制加工。干燥时应注意几点;一是雨天可用微火烘干。不能在大火上或烈日下干燥以防破裂。二是“发汗”时若用针将茯苓刺破数点,可避免空泡或裂口。三是已有空泡,可在刺破后灌入米汤,“发汗”后空泡便能合拢。四是天寒时,需有防冻措施,或在每次“发汗”前,用热米汤烫洗一次。五是检测干湿度以铁锥刺入不带粉末为干燥。茯苓加工的主要方法是切制。可取鲜茯苓切制,也可于“发汗”后趁湿或在蒸笼中蒸熟后切制,还可取干燥茯苓以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白色部分切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剥下的黑色外皮称“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即为“茯神”;去掉周围茯苓肉即为“茯神木”。切制目前仍以手工为主。先将“发汗”后的茯苓个用竹片剥去外皮置桌面上,先切一刀选做平面,再将平面平稳放在桌上,左手适当用力将茯苓个按住,切不要让茯苓来回前后左右晃动,否则下刀碎片多,选好顺刀面,然后右手持刀按规定厚薄程度切制。
7.3 炮 制
茯苓的炮制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炮制方法有去皮心神、煮制、炒制、蒸制、浸制等等。现代炮制方法有:茯苓取原药材,大小分开,浸泡,趁热切厚片或块,同时切取茯苓皮(另作药用),干燥。取茯苓片,加一定量朱砂细末拌匀,为“朱茯苓”(每100kg茯苓用朱砂2kg)。
茯苓是一种食药两用的真菌。根据目前茯苓产销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预测2015年后,我国茯苓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万~4万t。目前全国茯苓年均产量约1.9万t,供需缺口较大。人民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外出口的增加,市场药材商品的短缺,为我国茯苓产业发展和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因此茯苓今后发展的前景仍将十分广阔。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