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又称环柄侧耳、白环柄侧耳,因其子实体形态袖珍纤美而得名。1997年,秀珍菇由台湾商人林俊仁先生引入福建省罗源县西兰乡试种,获得成功。目前,秀珍菇产品销往福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以及日本等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福建省罗源县飞竹镇在1998年开始引进栽培秀珍菇,2000年已经大面积推广,每年栽培规模均在1000万袋以上,年产值达3000万元左右,已成为飞竹镇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飞竹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秀珍菇生产,抽调农技干部深入生产一线,加强技术管理和产后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菇农增产增收。从罗源县飞竹镇秀珍菇生产实践中,我们总结出秀珍菇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现介绍如下。
1 秀珍菇的品种特点与特性
1.1 品种特点
秀珍菇是菇中极品,具有朵细质白,肉嫩味美,口感香醇、甘甜,食用可口的特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无化肥、农药等污染,是真正的天然食品。(1)秀珍菇具有甜香的海鲜型味,令人感到愉悦; (2)秀珍菇的菇柄和菇盖同样的好吃,甚至菇柄比菇盖更好吃;(3)秀珍菇不论采用何种烹调方法,均不会被烧烂,能保持良好的口感,与吃草菇甚为相似。
1.2 品种特性
秀珍菇菌盖初期为圆形,伸展后呈心形、扇形或肾形,盖浅灰色至灰黑色。菌盖色泽受菌株特性和温度的控制,气温较高时,子实体生长较快,菌盖色泽较浅,为灰白色或浅灰色; 气温较低时,子实体生长较缓慢,菌盖色泽较深,多为鼠灰色或灰黑色。菌柄多为侧生,少数近中生,菌柄细长,单生或丛生。秀珍菇属于中高温型变温结实性真菌,菌丝体生长温度为5~33 ℃,适温20~30 ℃。子实体生长温度12~30 ℃,低于15 ℃时,子实体容易畸形; 10 ℃以下生长缓慢,5 ℃停止生长。夏季出菇,需要10 ℃以上温差刺激,促进菇蕾的形成,最好在4~5 ℃低温刺激20~24 h。
秀珍菇的栽培基质含水量以60%~65%为宜,太低则子实体质量差、产量低, 太高则菌丝生长缓慢,菌包容易感染杂菌。原基分化的适宜空间相对湿度为85%~95%,子实体生长的适宜空间相对湿度为80%~90%。
秀珍菇属好氧真菌,一定浓度的CO2能抑制菌盖的迅速伸展,促使菌柄延长生长; 但浓度超过1000 mg/kg时将会抑制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因此,控制好必要的CO2浓度是秀珍菇高产优质的关键。秀珍菇走菌期间可不需要光线,但原基的分化生长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强度为50~1000 lx。子实体生长期适当减弱光线,促使菌盖色泽加深,提高子实体商品品质。秀珍菇培养料的pH值为5.5~8.0,以6.5左右为佳。秀珍菇的种性不稳,栽培环境的变化或不同的培养基配方,都有可能改变其形状特征,经过近几年的栽培,在罗源县已分离出中温偏高型和中温偏低型的菌株,能满足夏季和冬季生产的菌种需要。
2 秀珍菇的栽培季节安排
根据各地的具体自然气候条件安排秀珍菇的栽培生产。福建省罗源县的秀珍菇菌包生产基本春季安排在4月份,此时气温较低,菌包走满袋50~60 d,后熟时间25~30 d,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开袋出菇,出菇时间80~90 d; 秋季安排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这时气温较适宜,菌包走满袋30~35 d,后熟时间约20 d,一般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袋出菇,到翌年3月左右结束。
3 秀珍菇的栽培设施建设
3.1 场地选择
要求地面平整,地势较高,水源充足无污染,排水良好,交通便利,周围环境清洁。
3.2 菇房搭建
通常采用竹木结构大棚,大棚长20~22 m,东西走向,宽12 m。地面用三合土夯实或灌筑水泥地,地面自中线顺南北方向向两边倾斜,坡度1%左右,以利于排水; 棚内南北和东西走向的中间通道宽1.8 m,通道最好是水泥面; 棚顶南北向呈“八”字形,周边高2.5 m,近走道处高4 m,屋顶上八口处开口距离1 m,其上距离50 cm搭盖开口直径距离2 m的“人”字顶弓形顶,棚顶至地面覆盖8丝塑料薄膜,上面再覆盖油毛毡或2 cm厚密织草帘,所有透气孔和门窗必须安装25目的塑料防虫网,夏季在棚外围覆盖遮光率90%的遮阳网。在大棚内部通道的两侧,根据每批次出菇菌包量所占栽培数量,分别搭建边高2.2 m,中高2.7m,宽5 m的室内拱棚,覆盖薄膜形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小区; 栽培架与通道垂直排列,间隔0.8 m; 底层支撑杆距地20 cm,向上间隔60 cm设固定支撑横杆,否则菌包堆叠太高易倒塌; 每座菇房容量6万~7万袋,太小则棚内环境不易控制,太大则管理不便。集约化规模生产的菇房按此规格并排搭建。
3.3 冷库建设
秀珍菇需要低温剌激才能出菇,需要搭建高温冷库(最低温度4 ℃),冷库的容积必须与每批次所需要低温剌激的菌包数量相配套。例如: 15万袋规模的菇场,按转潮时间15 d计算,工作量为1万袋/d,其配套的冷库占地面积约40 m2。
4 秀珍菇的菌种选择
秀珍菇虽属于中温型的菌类,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12~30 ℃,但可根据出菇中的温度高低分为高温菌株和低温菌株,适宜夏季出菇应选用高温菌株,适宜冬季出菇应选用低温菌株。要避免因株型选择不当而造成不出菇,少出菇现象。选择适龄、粗壮、洁白、无染菌污染的菌种,有杂色斑块、干枯收缩、吐黄水等现象的菌种不能使用。试管母种要求菌丝粗壮、脉络分明、洁白、无污染。原种培养基质用杂木屑和棉籽壳。栽培种最好是麦粒菌种,其优点是麦粒营养丰富全面,转接菌包后萌发、定植快,菌包染菌率低,菌龄以满瓶后5~7 d最好。
5 秀珍菇的菌包制作培养
5 秀珍菇的菌包制作培养
5.1 原料配方
(1)配方1: 棉籽壳30.0%、粗木屑21.0%、细木屑30.0%、麦皮15.0%、石灰1.5%、轻质碳酸钙1.5%、红糖1.0%。
(2)配方2: 棉籽壳20.0%、粗木屑20.0%、细木屑36.0%、麦皮20.0%、石灰1.5%、轻质碳酸1.5%、红糖1.0%。
5.2 原辅材料预处理
秀珍菇菌丝对木质纤维的分解利用的能力较弱,所使用的木质原料最好进行软化分解处理。处理的方法是在生产前2~3个月将粗木屑置于水泥场地上浇透水,每隔7 d翻堆浇水,使木质纤维膨胀软化并利用堆内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初步分解纤维; 棉籽壳和细木屑在生产前3 d用1%的石灰水淋透,每隔1 d翻堆1次,备用。处理过的原料生产菌包接种后具有菌丝萌发好、吃料快、污染率低、菌包开袋后不易感染杂菌和生物转化率高等优点。
5.3 菌包培养
5.3 菌包培养
经严格消毒和无菌条件下接种后的菌包可立即搬到菇棚发菌培养。通常利用栽培大棚的水泥通道进行发菌培养,培养之前要对大棚内空间和地面进行水泄消毒杀虫,通风换气后在通道上铺撒薄层石灰粉。春季生产的菌包,环境气温较低,菌种萌发慢、走菌慢,为了提高菌包周围小环境的温度,菌包应进行墙式堆叠,叠高8~10层,墙间距10 cm,中间留50 cm走道,外覆盖塑料薄膜,以利于保温,每天中午通风透气30 min,每间隔10 d翻包挑菌,捡出被污染的菌包。定时测量堆间气温,菌包站堆间气温,温度大于30 ℃时应通风降温至25 ℃。秋季生产的菌包,接种后若气温大于30 ℃,菌包站立足呈“川”字形排放,每行间距3 cm; 也可墙式2~3层堆叠,墙间距10 cm,不再覆盖薄膜,夜间进行通风降温,每隔5 d翻包挑菌; 若气温较适宜,可以将菌包直接上架排包发菌。
6 秀珍菇的出菇管理
6.1 第1潮菇的出菇管理
第1潮菇养分积累最集中,其产量也是所有潮次中最高的。菌袋搬入栽培房后,应将菌袋沿着颈圈把塑料袋割掉后开袋,并刮去老化的菌种。此时菇房应该勤加喷水,在喷水的同时给予适当通风,相对温度要达90%左右,房间温度保持在25 ℃左右,并每天给予一定的散射光,这样连续保持3~5 d后,料面上原基开始分化,并形成大量菇蕾,此时应增强通风和光照时间,或全天通风,但温度一定要保持在85%~90%。此阶段菇蕾分化很快,待菇柄伸长至3~4 cm,菌盖直径达2 cm或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眼喷雾器勤加喷雾,雾点可直接喷在菇体上,要细喷和勤喷,在合适条件下约1 d后即可采菇。采菇后,除去料面上的老根和一些没有分化的原基,可直刮至新鲜的培养料,刮完后不可直接向料面喷水,如果菇房中出菇不太整齐,则需将新采完的菌包转移,以便其他菌包的出菇管理。一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全部刮净(刮去表面老根和枯死的幼菇及菇蕾,这些地方最容易受双翅目昆虫的为害而烂包),此时菇房的湿度维持在70%~80%,这样使培养料表面干燥一些,可防止霉病的大量发生以及部分虫卵的孵化。为避免空气太干燥,每天可用喷雾器稍喷一点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7~10 d。
6.2 第2潮菇的出菇管理
第2潮菇出菇前需对菌包进行浸水处理,浸水前用刀刮去菌包表面稍干的培养料,这样处理既能除去表面可能携带的虫卵和病斑,又能增强菌包在短时期内的吸水性。一般浸水1 d,可使菌包吸水30~50 g,这就为出好下一潮菇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在浸水处理时,有雾菌的菌包最好能分开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然后放入4 ℃的冷库中进行24 h低温剌激,同时抑制杂菌生长。期间,可以对菇房进行清洁处理,可用杀虫剂控制虫口密度。菌包从冷库中搬入菇房后,保持大棚湿度85%~90%,并增加菇房的光照时间和频次,待菇蕾再次出现后管理与第1潮相同。第3潮、第4潮以及第5潮等的管理同第2潮(在以后几潮的出菇管理中关键技术是养菌和浸水的处理上要合适)。
6.3 末潮菇的出菇管理
可将菌包尾部刮开部分袋面以出最后一批菇,其他出菇管理模式同上面几潮。
7 秀珍菇的病虫害防治
7.1 虫害
子实体生长阶段的虫害主要有菇蚊、蚤蝇、白蚁、螨类、蛞蝓和蜗牛等。
7.1.1 菇蚊
人工捕捉幼虫和蛹,集中杀灭。发生虫害时,将菇体采完后,可喷洒500~1000倍敌百虫液杀虫,也可用布条蘸药剂,挂在出菇房内驱赶虫子。也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7.1.2 蚤蝇
黑光灯诱杀。将20 W灯管横向装在菇架顶层上方60 cm处,在灯管正下方35 cm处放1个收集盆(盘),内盛适量的0.1%的敌敌畏药液,可诱杀多种蝇、蚊类害虫。也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7.1.3 白蚁
将灭蚁膏涂抹在蚁路上杀灭白蚁,或采用白蚁药诱杀。
7.1.4 螨类
播种后7 d左右,将有色塑料膜盖在床面上几分钟,然后用放大镜检查贴近培养料的一面,一旦发现菌虱,立即用药杀虫。可用2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洗衣粉)400倍液喷雾,连续喷洒2~3次,效果较好。
7.1.5 蛞蝓
用毒饵诱杀,或用3%密达颗粒剂防治。
7.1.6 蜗牛
用3%密达颗粒剂防治,也可用2%灭旱螺和切碎的菜叶,制成毒饵分点放在菇床周围进行诱杀。
7.2 病害
秀珍菇菌丝培养阶段,常见的杂菌有绿色木霉、青霉、毛霉和红色链孢霉等,发现后应及时处理(表1)。子实体生长阶段,主要杂菌是粘菌,发现后应及时将染有粘菌的栽培袋进行处理,同时加强对菇房(棚)的通风或喷洒600倍氯酸钙(漂白粉)溶液,可抑制病原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