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广告

甘肃省无公害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规程

张桂香, 王晓巍, 任爱民, 杨建杰, 刘明军, 耿新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省双孢蘑菇生产, 在步入“十一五” 后…

张桂香, 王晓巍, 任爱民, 杨建杰, 刘明军, 耿新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省双孢蘑菇生产, 在步入“十一五” 后呈现出快速、规模化发展的态势,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双孢蘑菇已发展成为甘肃省新兴、特色、区域性支柱产业, 在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甘肃省地域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生产中普遍存在栽培设施随意性大、专业化水平低; 种植技术不规范, 标准化程度不高等技术问题。为了规范甘肃省双孢蘑菇栽培,提高栽培者产量和经济效益, 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经过多年探索研究, 制定了面向全省适宜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双孢蘑菇栽培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DB62/T1886-2009), 对加速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培养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效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积极意义。规程技术要点如下。
 
1 规范性引用标准文件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GB/T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5294 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

2 菇场要求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10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和NY5294 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规定。栽培场地距公路主干道和人口密集的居民点100 m 之外, 距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等污染源500 m 之外, 地势高燥, 背风向阳,近水源。产地空气未受工业烟尘污染, 空气中总悬浮粒物(TSP) 日平均0.3 mg·m-3 以下。水质应符合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选择未受工矿企业、养殖业污染的自然土壤, 不能选用垃圾场处理物或工业废料改造的土壤。
 
3 原料要求
原料应符合NY5099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标准, 选用新鲜、干净、无虫、无霉变、无异味的麦草、玉米杆和畜禽粪等。麦草选用轧碾草; 玉米秆碾压扁后, 截成长30 cm 的秸杆; 畜禽粪晒干、打碎, 过规格1.0 cm 的筛子; 水符合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覆土材料要求土质疏松, 有一定持水能力, 通气性能好, 不含有病原菌和害虫, 呈弱碱性, 符合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4 设施建造

4.1 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
由采光和保温结构组成, 以塑料薄膜为透明覆盖材料, 跨度7 m~9 m、脊高3.5 m~3.9 m、长30 m~60 m, 具备门、通风口等通风装置, 能遮光、保温、保湿。适合海拔1 200 m~1 500 m 地区秋菇生产。
4.2 半地下式日光温室
地面下挖0.5 m~1.0 m、跨度7 m~9 m、后墙高2.7 m、墙厚1.5 m, 其余参数同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适合海拔1 500 m~2 000 m 地区秋菇生产。
4.3 地下式菇棚
地面下挖1.5 m~1.9 m、跨度8 m、后墙高1.0 m、厚1.0 m、前墙高0.1 m、厚0.6 m, 屋面为琴弦结构, 在前墙处每隔5 m 挖0.3 m×0.3 m 的通风口, 距离棚内地面0.4m, 后墙离地面0.3 m 高处每隔5 m 与前墙错开挖0.3 m×0.3 m 的通风口, 棚内2 排立柱, 屋面塑料薄膜覆盖外加麦草或草帘遮荫。适合海拔2 000 m 以上地区夏季反季节生产。
 
5 栽培工艺
5.1 季节选择
高海拔地区在每年4 月至10 月进行夏季栽培。其他地区在每年7 月至次年5 月进行秋冬栽培。
夏季栽培工艺: 基质准备(2 月底至3 月初) → 设施建造和栽培环境消毒(3 月中下旬) →原料堆积发酵(4月至5 月中旬) → 进棚播种(5 月) → 覆土(6 月) →采收(7 月初至11 月初) →清料揭棚(11 月中下旬)。
秋季栽培工艺: 基质准备(5 月至6 月) →设施建造和栽培环境消毒(6 月至7 月) →原料堆积发酵(7 月下旬至8 月初) →进棚播种(8 月下旬至9 月初) → 覆土(9 月中下旬) → 秋菇采收(10 月上旬至12 月上旬) →越冬管理(12 月中旬至翌年3 月中旬) → 春菇调水(3月下旬) → 春菇采收(4 月中旬至5 月中旬) →清料揭棚(5 月下旬)。
5.2 菌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原料的栽培品种; 选择种性纯,菌丝健壮、浓密、生长整齐, 无杂菌或老化现象, 菌龄适宜的优良菌种。
5.3 培养料配方
大麦草、小麦草45%, 牛粪、羊粪45%, 油渣4%、过磷酸钙2%、石膏粉2%、石灰1.5%、尿素0.5%, 水适量。
5.4 栽培方式
地面栽培: 根据地下水位和栽培环境的保水性, 地面起垄或者下挖0.1 m, 垄宽1 m~1.2 m, 长度根据栽培设施跨度而定。
床架栽培: 每架4 层~5 层, 架宽1 m~1.2 m, 层间距0.4 m~0.5 m, 每架间距0.6 m, 长度根据栽培设施跨度而定。
6 栽培技术管理
6.1 培养料堆积发酵
6.1.1 预堆
草料: 麦草或玉米秆边浇水边踩踏, 堆成宽4 m、高1.5 m, 长度不限的长方形草堆, 草料要吸足水份。同时按“下层少, 上层多” 的原则将配方中尿素总量的1/2 分层撒于草堆间, 预湿好的草堆间要有少量水份溢出。
牛羊粪: 细干牛羊粪或其他禽粪边喷水边堆成宽2m、高0.5 m 的梯形码堆, 含水量60%, 手握成团, 松手即散。
油 渣: 油渣打碎或粉碎后, 用2%甲醛溶液喷洒潮湿后用薄膜覆盖消毒预湿。
6.1.2 建堆
预堆3 d 后, 将预堆原料分成10 份, 按一层草料、一层粪、一层油渣逐层向上堆积。堆宽2.3 m、高1.5 m,长度不限。每层草料厚约30 cm, 粪层厚度以盖没草层为度, 尿素的1/2 和石膏、过磷酸钙添加总量的1/3 按“下层不加, 中层少, 上层多” 的原则分层撒铺于各草层。水分按“底层少, 上层多” 的原则, 以堆建成后底部有少量水渗出为宜。堆形应保证四边垂直, 整齐, 顶部龟背形,并用牛粪覆盖, 雨天注意盖薄膜防雨, 雨后及时揭膜。
6.1.3 翻堆
翻堆间隔天数: 7 d、6 d、5 d、4 d、3 d。
水份的加入: 第1 次翻堆时水份要加足, 第2 次、第3 次翻堆时据料本身的干湿情况适量加水, 以后翻堆不加任何形式的水。
辅料的添加: 尿素在第2 次翻堆时加完; 石灰一般从第2 次、第3 次翻堆时开始添加, pH 值为7.5。
堆宽: 随翻堆次数的增加, 逐渐由2.3 m 缩减到2 m,高1.5 m。
6.1.4 二次发酵
第3 次翻堆时, 将培养料趁热上到室外事先搭好的拱棚内3 层发酵架或菇棚床架上, 铺料厚度由上至下依次为30 cm、35 cm 和40 cm, 迅速加温, 使料温升到60℃, 维持6 h~10 h, 然后使料温逐渐降至50℃~52℃, 保持3 d~7d, 同时适当通风换气, 使培养料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6.2 进棚播种及管理
发酵好的培养料尽快进棚上床架, 拣去土块、石块、粪块等杂物, 然后摊开整平料面, 料厚25 cm, 床中间稍高、两边稍低, 稍加拍紧。选择适合甘肃省栽培的产量高, 适应性强, 商品性好的As2796、双13 等优良品种。挑选纯度高, 菌丝浓密旺盛, 生命力强, 有浓厚的蘑菇香味, 不吐黄水, 无杂菌虫害, 菌龄40 d 的菌种, 采用撒播法播种。菌种质量应符合《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播种完毕后, 若料面较干用地膜覆盖, 若料较湿用报纸覆盖。播种后3 d~5 d, 关闭门窗, 保持一定温度, 促使菌种萌发定殖, 若料温超过26℃时应适当通风降温。3d 以后若菌丝已开始萌发, 通风量应逐渐加大。菇房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 但菌床上保持干燥, 不能浇水。
6.3 覆土及管理
选取无污染源的菜园土或耕作地土, 挖去表层约8cm 的表土, 挖取耕作层内40 cm 的土壤作为覆土, 日光暴晒杀菌后, 将土块打碎至1.5 cm 以下, 喷洒2%的甲醛和500 倍敌敌畏堆闷消毒。当菌丝吃料2/3, 接近料底时,及时覆土。覆土后, 采取轻喷、勤喷的方法, 调整土粒含水量达到18%~22%。室内温度控制在24℃以内, 暗光、空气新鲜, 约10 d~15 d, 当菌丝快要长上土层表面时用小耙将表土搔动1 次。
6.4 出菇管理
6.4.1 秋菇管理
搔菌2 d~3 d 后, 加大通风量2 d~3 d, 同时将温度降到20℃以下, 及时喷结菇水, 每平方米用水1 000 mL,分2 d 喷入, 每天2 次~3 次, 每次200 mL, 喷水后大通风; 当子实体普遍长到黄豆大小时, 喷出菇水, 每平方米1 000 mL, 分5 次~6 次喷入, 喷水后逐渐减少菇棚通风量,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3%~90%。出菇期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高温时通风注意早晚多通, 水多多通, 雨大多通, 打扦后多通。每潮菇采收结束时, 及时整理床面, 剔除床面上的老菇、死菇, 补覆土, 减少喷水量, 加大通风量, 促进土层菌丝复壮; 当有菇蕾产生时, 逐渐加大喷水量。采菇1潮~2 潮后, 床面会出现土层菌丝板结现象, 应及时打扦松动土层。
6.4.2 越冬管理
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 床面上喷水逐渐减少, 使土层湿度降低, 让其自然出菇, 当气温降至5℃时, 每周只需喷水1 次~2 次, 保持土面不发白, 稍湿润即可, 同时加大通风, 在料的背面打扦戳洞, 增加料内菌丝的透气性, 散发废气和代谢产物, 使料内菌丝得以养息和复壮。严寒天气加强保温措施, 使之尽量不结冰。
6.4.3 春菇管理
冬季结束, 气温回升时, 对土层进行1 次全面的松动, 挑除失去再生能力的老根和死菇, 同时采用轻喷、勤喷的原则补充水分, 保持土层湿润, 防止超过20℃的高温。
 
7 产品采收
根据加工和销售的具体要求, 在菌膜未破时适时采收。采收时戴手套采摘, 用手捏住菇盖, 轻轻旋转采下,勿伤害周围小菇。根据气温高低, 可采收多次, 采大留小。采收后及时进行采后处理, 小心去掉菌柄基部的碎屑杂质, 拣出伤、残、病菇, 分拣后称重或按产品需求归类堆放。所使用的包装、保鲜及加工的材料和方法必须符合GB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每批生产结束后, 及时清理废料和杂物, 揭去棚膜进行晾晒。
 
8 病虫害防治
8.1 主要病虫害
双孢蘑菇病虫害主要有生理性病害(地雷菇、死菇、硬开伞、畸形菇)、竞争性杂菌(绿色木霉、毛霉、石膏霉、鱼籽菌、鬼伞)、真菌性病害(褐腐病、褐斑病和软腐病)、细菌性斑点病和虫害(昆虫和螨类)。
8.2 防治方法
8.2.1 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选取优良菌种, 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严格按双孢蘑菇技术要求操作, 栽培技术落实要到位, 栽培管理措施要得当。
8.2.2 竞争性杂菌的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 栽培环境除日光暴晒外, 每立方米再用甲醛10 mL 和高锰酸钾5 g 薰蒸消毒; 原料新鲜无霉变、无虫螨, 用前曝晒3 d~5 d; 控制好菌床、菇房温湿度; 菌床发生杂菌感染用2%甲醛喷洒或撒石灰粉覆盖病区, 然后挖除染有杂菌的培养料, 挖掉的培养料要远离菇房深埋或焚烧处理。
8.2.3 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菇房在栽培前, 用蒸汽或者甲醛、高锰酸钾薰蒸消毒, 用量为每立方米甲醛10 mL 和高锰酸钾5 g; 覆土最好取耕作层内40 cm 的土壤, 并在烈日下曝晒至干后, 覆土前用1%~2%石灰水拌土, 然后喷洒2%的甲醛和500 倍的敌敌畏药液消毒处理, 或喷洒75%甲基托布津500 倍液和生物农药千虫克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覆盖塑料薄膜闷5 d, 散堆待药味消失后再使用; 发病后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药剂喷洒, 控制病害蔓延, 注意在生长的不同阶段, 其浓度、剂量都应该按规定使用, 以免造成药害。
8.2.4 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日常管理, 严格控制温湿度和通风条件; 子实体一旦发病要及时摘除, 并用链霉素或者600 倍的漂白粉喷洒床面。
8.2.5 虫害的防治
栽培室门窗安装0.22 mm~0.27 mm 的尼仑纱网或双层纱布, 防止成虫飞入; 成虫高峰期每隔3 d~5 d 在窗门纱上喷80%的敌敌畏500 倍液, 阻隔和灭杀侵入的成虫; 搞好环境卫生, 及时处理废料, 减少杂菌污染, 经常用石灰处理地面; 饵料诱杀, 将纱布铺在菌床上, 把炒熟的菜籽饼放在纱布上, 螨虫闻香聚集在纱布上取食, 这时可将纱布连同螨虫一起放入沸水中杀死; 根据害虫的发生特点和生活习性适当采用药物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如菇虫净、敌杀死、氯氰菊脂、杀螨灵等。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按照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所有部分) 标准执行。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