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蔬菜生产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种植业生产方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温室大棚蔬菜生产是在比较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其地面蒸发和作物蒸腾产生的气化水大都在温室大棚内,故温室大棚内相对湿度显著高于露地。而空气湿度过大又是病害多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学调控温室大棚内湿度是大棚栽培中的重要一环。近几年来,笔者对江苏省盐城市温室大
棚蔬菜生产中的湿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探索出了温室大棚蔬菜湿度调控技术与措施。
1 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的湿度变化规律
大棚气密性强,不透水,在密闭状态下,棚内空气湿度经常在80%~90%。棚内空气湿度的变化规律是: 棚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棚温降低,相对湿度升高; 晴天、风天相对湿度降低,阴雨天气相对湿度显著上升。春季,每天日出之后随着棚温的迅速上升,植株蒸腾和土壤蒸发加剧,如果不进行通风,则棚内水气量(绝对湿度)大量增加,通风后棚内湿度下降,至下午闭风前,湿度降到最低点; 夜间,温度下降,棚膜会凝结大量水滴,相对湿度达饱和状态。棚内相对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提高棚温可以使湿度下降[2]。有关试验表明,在棚温5~10 ℃时,每提高1 ℃,则相对湿度可下降3%~4%; 若棚温达到 20 ℃时,相对湿度为70%~75%。
2 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的湿度调控技术
2.1 选用无滴膜
选用无滴膜可以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克服膜内倒附着大量水滴的弊端,明显降低湿度,并且透光性能好,还有利于增温; 对普通薄膜表面喷涂除滴剂,或定期向薄膜表面喷撒奶粉、豆粉等,也可以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
2.2 起垄栽培
高垄表面积大,白天接受光照多,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也多,因而升温快,土壤水分蒸发快,湿度不易偏高。
2.3 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可以大大降低地面水分蒸发,且可以减少灌水次数,从而降低空气湿度,同时可使10 cm 处地温平均提高2~3 ℃,地面最低气温提高l ℃左右,覆盖时要适量增加地膜的宽度,将棚室内的栽培区、水沟等用地膜覆盖起来。
2.4 通风换气
通风是塑料大棚最基本的除湿方法。在温室大棚建造时,设计通风门和通风墙,并在温室大棚的中段增加通风口,加大与室外空气的交流。设计时保证在必要时薄膜可下扣挡住防虫网。连拱棚室,要设计天窗,增加透气。1 d 之内,通风排湿效果最好的时间是中午,因为这一时段棚内外湿度差别大,湿气比较容易排出; 其它时段也要在保证温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延长通风时间。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在大棚浇水后2~3 d、叶面喷肥(药)后1~2 d、阴雨(雪)天和日落前后加强通风排湿。
2.5 改进施药方法
棚室内必须施药时,采用粉尘法及烟雾法用药。若用喷药法,须在晴天上午进行,以便喷药后有足够的时间通风排湿。
2.6 控水减湿
通过减少灌水量和次数,来调节棚内的湿度。在满足蔬菜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灌水次数,降低土壤与空气湿度,做到宁干勿湿。浇水要做到“五浇五不浇”: 晴天浇水,阴天不浇水; 午前浇水,午后不浇水; 浇小水,不大水漫灌; 冬季水温低,浇水时要先在棚内预热,待水温与地温接近时再浇; 浇暗水,不浇明水。同时,要大力推广滴灌、膜下灌等灌水新技术。
2.7 中耕松土
利用晴天棚室温度较高时,要及时中耕垄沟和垄背,切断毛细管,保持耕层上干下湿,阻止土壤下层水分向表层土中移动,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以降低棚内湿度。
2.8 高温降湿
2.8 高温降湿
在早晨一般情况下不要放风,在不伤害栽培作物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温度。随着温度的上升,湿度就逐渐下降。当温度上升到栽培作物所需适宜温度的最高值时,开始放风。
2.9 人工吸湿
2.9 人工吸湿
如果棚内湿度过大,在设施内张挂或铺设有良好吸湿性的材料,如生石灰、稻草、麦秸、草木灰或细干土,用以吸收空气中的湿气,防止空气湿度过高,达到自然吸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