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屑栽培秀珍菇高产配方试验
吴登1,郎宁1,陈雪凤2,谢毅栋1,卢玉文2,沈莹1,郑凯芸1
(1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530022; 2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广西玉林537000)
0 引言
【研究意义】桑蚕业是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桑蚕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全国桑蚕种养第一大省,年产干桑枝条200万~300万t(吴登,2008)。但目前有大量的桑枝条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相反还成为严重的污染源。桑树为桑科落叶树种,其枝条木质松,富含纤维素,是生产食用菌较为理想的原料(中草药网,2009)。秀珍菇属凤尾菇的一种,外形悦目,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市场售价高,栽培效益显著(罗先群和何达崇,2008)。近几年,随着广西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栽培原料供应日趋紧张,因此,利用广西丰富的桑枝资源栽培食用菌,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意义非常重大。【前人研究进展】目前国外主要对替代原材料栽培食用菌进行研究,尚未有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的报道。国内对秀珍菇的研究则主要围绕生产周期安排、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针对栽培配方的研究仅限于王伟科等(2008)开展的以桑枝屑代替棉子壳栽培秀珍菇试验。【本研究切入点】本研究以桑枝屑为主要栽培原料,探索添加不同比例桑枝屑栽培秀珍菇的可行性。【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试验,探讨桑枝屑对秀珍菇菌丝生长、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寻求以桑枝代替杂木屑栽培秀珍菇的最佳配方及配套栽培技术,为实现广西桑枝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0年4~7月在广西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栽培试验场进行。供试菌株为秀珍3号,引自华中食用菌栽培研究所,是从引进的7个秀珍菇菌株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广西栽培的优良菌株,直接利用其栽培种。
根据秀珍菇的营养需求和桑枝屑、木屑等栽培主料的理化特性,设计A、B、C、D、E 5种栽培配方(表1),以木屑、棉籽壳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
1. 2 试验方法
每个配方投料20 kg,用规格为17 cm×33 cm×0.04cm的丙烯塑料袋装袋,按要求进行灭菌,冷却后接种。接种后,放在同一培养室内自然温度下培养,待菌丝吃料2~3 cm后,画线作标记,然后继续培养10 d后,每个配方随机抽样30袋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丝长势。菌丝发满菌袋后,每个配方挑出无污染、菌丝生长良好的菌袋,统一放在同一菇棚内按常规管理出菇,采收前4潮菇,记录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
从表2可知,不同培养料配方对菌丝生长均有影响,其生长速度依次为E>D>B>C>A,说明加入桑枝屑能明显改善培养料的理化性状,有利于菌丝生长。配方E生长速度最快,平均生长速度为8.3 mm/d,生长速度最慢的是配方A(CK),平均生长速度仅为6.6 mm/d。这是由于配方E添加了90%的桑枝屑,透气性好,菌丝生长有充足的氧气,因此菌丝生长相对较快(杨昌剑等,2010)。但各配方的菌丝性状表现差异不显著。
2. 2 不同配方的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
从表3可知,不同培养料配方的生物转化率依次为D>A>C>E>B。在棉籽壳与其他辅料比例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桑枝屑添加量在一定范围内(15%~60%)逐渐增加,秀珍菇的生物转化率也随之提高,表现为D>C>B,其中配方D为87.987%。但当桑枝屑添加比例达到90%且没有添加其他辅料时(如配方E),秀珍菇的鲜菇单袋产量及生物转化率均比配方D、C低,这可能是由于桑枝屑含氮量尚不能满足秀珍菇菌丝生长需要,因此,生产中应根据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氮源营养料。配方B的生物转化率最低,仅为74.528%,这可能是由于桑枝屑(15%)、木屑(45%)组成的培养料碳素营养较高、氮素营养过低,碳氮比不协调,因而产量不理想(袁孝芬等,2007)。
3 讨论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栽培原料供应日趋紧张,仅棉籽壳、甘蔗渣、稻草等已难以满足生产需要,寻求替代原料是当务之急。桑枝是蚕桑业的副产品,为可再生资源,且来源丰富、易于收集、成本低廉,利用桑枝为原料进行秀珍菇等食用菌栽培,既能缓解目前栽培原料紧缺的问题,实现原料本地化,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利用桑枝代替杂木屑栽培秀珍菇的配方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前瞻性。但对于桑枝屑其他配方比例及其在秀珍菇反季节栽培上的表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桑枝屑不同配比栽培秀珍菇均能正常发菌、出菇,但综合各配方的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表现,则以配方D(桑枝屑60%、棉籽壳25%、麸皮12%、石膏1%、石灰2%)为秀珍菇高产栽培的理想配方。可见,利用桑枝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是一项集循环利用、节能环保、节本增效于一体的好技术,适宜在广西桑蚕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