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笔者在食用菌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在高温季节采用发酵料袋式通氧、畦式覆土二段式栽培平菇新技术,获得了较常规法增长两倍以上、周期缩短30 d左右的可喜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春秋高温时段育菇难的问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平菇高产栽培新模式。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广大菇友参考。
1 菌种生产
1.1 平菇菌株选择可选用广温广谱多抗型,如早秋615、先锋1号、黑美丰、新科8号、高抗48、江都71、热抗王、夏优一号等,也可视各地具体情况选适宜菌株。
1.2 母种配料采用广谱通用型免琼脂试管培养基(简称YMS)方法制备。
1.3 原种配方麦粒或玉米粒98 kg,食糖和石膏粉各1 kg,克霉灵0.15 kg,常规配置。
1.4 栽培种配方棉子壳或玉米芯80 kg,麸皮17 kg,石膏粉、盐、复合肥各1 kg,克霉灵0.1 kg,装入750 g的罐头瓶,常规法配置。
1.5 接种方法在无菌环境下,用食用菌无菌超净接种器进行接种,在25℃恒温培养,15 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容器。
2 原料准备和配料发酵
2.1 原料①棉子壳翻晒2天。②玉米芯干燥无霉变,切去两头,粉碎成黄豆粒大小。
2.2 配方配料上述原料94 kg,过筛普通过磷酸钙2 kg,石灰粉1.5 kg,菌丰康或复合肥2 kg,克霉灵0.08 kg,盐0.5 kg,洁净水140 kg。
2.3 拌料将所需原料和辅料按比例称量好后置于拌料场地,分别把普通过磷酸钙、石灰粉、菌丰康或复合肥粉末均匀地撒入原料中拌匀,水分控制在65%即可,实际操作中可用手抓培养料紧握指间有水渗出而不滴落为宜。
2.4 发酵将翻拌好的培养料聚拢成堆,堆高90 cm,底宽1.2 m、长度适中,拍平拍实,全堆覆膜盖压发酵。期间翻堆3~5次。
3 袋式通氧栽培技术
3.1 制袋将宽20~30 cm,厚0.05 cm的低压聚丙烯筒膜分别裁剪成长50 cm的袋筒。
3.2 制通氧棒筒选用直径3~4 cm的竹杆、截成长50~60cm通心棒筒,也可用硬质塑料空心管截取。
3.3 制封口塞将干燥无霉变的整玉米芯轴置入3%石灰水中加压浸泡48 h,捞出沥干水分后截成长5 cm的棒。也可用废弃的塑料泡沫制成。
3.4 装料接种将通氧棒穿入袋筒,卷袋筒底口约5 cm于通氧棒筒,直立于袋中央,沿袋底撒1层菌种,装1层料。每袋共装4层菌种3层料,装料折干料约1.5 kg,用种150 g(用种量10%,袋两头各用种40 g,中间两层各用35 g)。边装料边接种边稍用力压实,装至40 cm高度时,缓缓旋转抽出通氧棒,将剩下的约5 cm袋筒口卷入通氧孔内,使整袋孔洞上下通透。然后用封口塞堵封料袋两头口子,起到过滤空气防杂菌作用。堵好后移入培养室进行发菌管理。
3.5 发菌和出菇用遮盖物遮挡培养室窗户,减少光线射入。注意料温变化,每天早晚开门窗通风调控料温在24~25℃,超过28℃且持续不降时,可采用隔袋单排分散发菌法调节,有条件时可在室内安装排气扇通风换气降温。只要控温适宜,15~20 d菌丝可长满全袋。这时可采用叠层墙体式单向出菇法,开袋出菇管理。还可将料袋一端拉出反卷,使料层裸露、料筒向上直立,喷雾水或喷雾洁净冷开水调节空气湿度85%~95%,适时增加通风量,去除遮挡玻璃窗户的遮盖物并给予散射光,调控室温在22℃以下,第10天~第12天即可现蕾出菇。头潮菇采收后清除料面老菌皮及菇脚,从通氧孔补入营养液(康壮灵4瓶,菇壮素3瓶,大丰激素30瓶(或金哥5袋),比久20袋,萘乙酸30瓶,磷酸二铵15 kg加洁净水至1 500 kg,可用于5 000 kg培养料。栽培袋内有虫害可加入高效氯氰菊酯12 瓶或菇净25 袋,可杀死栽培袋内各种害虫。上一潮菇体有少量黄褐斑病、死菇、枯萎病的加入菇病克星12瓶,或菇丰8袋),堵封两头通氧孔口后,继续同前管理。采收1~3潮菇,转化率可达180%~220%。然后脱去袋筒畦栽。
4 畦式覆土栽培
4.1 建畦畦宽1.4 m、深0.2 m、长不限,畦中留1 条宽0.2 m的土埂做丰产埂或采菇道,四周开挖宽0.2 m、深0.25 m的排水沟。
4.2 畦床栽培将脱去袋筒的菌棒从中横切成两段,每段的切面向上靠紧平行排放于畦床,然后用过筛的肥沃细土填塞通氧孔洞和菌棒间隙,床面覆1.5~2 cm厚的土,呈双龟背弓形,并疏通排水沟。
4.3 养菌出菇重浇水,浸没畦床24 h,在畦床面散撒1层草木灰,覆盖5~10 cm高的拱形疏松干草被,干草面用150倍的克霉灵溶液喷雾,最后用宽2 m的长幅地膜全畦床覆盖并压实,任其生长。现蕾后去掉床面草被,弓起覆膜,晴天用草帘遮盖挡阳,喷雾冷开水逐渐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进行常规出菇管理。头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120%,菇大鲜嫩。采收后清除床面菇脚及1 cm厚的土层,用厩肥土或菜园肥沃土壤补覆,重浇水后按照上法继续管理至二、三潮菇采收,生物转化率可达160%~200%。采完菇后的废料可还田,实现生物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