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大棚种植黄瓜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的栽培模式,非常适合新乡地区气候特点。关键技术措施是适当提早播种育苗,充分利用育苗温室小气候,延长育苗时间,培养健壮适龄大苗,使之在定植后很快进入结果期,达到上市早,收益高的目标。一般从12月到1月播种育苗,苗龄约60 天,3月份~4月份开始收获,6月份~7月份拉秧。
适用品种
这茬黄瓜苗期在冬季,结瓜期在春季,一直延续到炎夏。所用品种应具耐低温又耐高温,耐弱光又耐高湿,第一雌花着生节位低,主蔓连续结瓜能力强,且回头瓜多,前期产量高而集中等优点。推荐品种:绿翠-1、绿翠-2、博杰605、博杰607、博杰42。
育苗
播期
播种时间为12月到1月上旬;苗龄为60天。
营养土的配制
营养土的配制
主料是无菌田园土:充分腐熟的有机肥=6:4(体积比)。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辅料过磷酸钙20 kg,所用原料都要充分粉碎过筛,充分混匀,混入多菌灵进行消毒。
种子催芽
晾晒(2 h~3 h);浸种(两份开水,一份凉水混合后放入种子,搅拌至常温,浸泡8 h~10 h);催芽(温度30 ℃,可采用培养箱,或用干净的棉质湿布包裹放入塑料袋,装入内衣衣兜进行催芽,约需2 天~3 天)。
播后苗床的管理
温度管理
播后到6 0%出苗前,床内气温白天保持在2 5 ℃~3 0 ℃,夜间16 ℃~18 ℃,3 天后80%的苗子出土后;要及时降低床内气温,白天25 ℃,夜间12 ℃~14 ℃;5 天~7 天后幼苗开始出现真叶,在第1片真叶展开时开始分苗,分苗后的3 天~5 天是缓苗期,温度宜高,白天30 ℃左右,夜间16 ℃~18 ℃,秧苗稳定成活后温度要降,进行正常管理,尽量保持10 ℃~15 ℃温差为好,要求幼苗8 天~9 天生长一片真叶,育苗期为60 天,苗期温度管理可概括为:高-低-高-低的两高两低模式。
光照调节
光照对培育壮苗尤为重要,要求用新的防雾无滴膜。水分管理,即苗床浇水和空气湿度调节黄瓜根系吸水能力弱,土壤水分需充足,一般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90%。水分过大,地温低,易发生沤根等病害。
分苗
第1片真叶展开就要抓紧分苗,分苗前要控水和降温练苗,分苗宜在晴天进行,株行距是10 cm×10 cm。
苗期病害
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沤根等,这些病害的发生都与苗床湿度大,温度低和床土带菌有关,出苗后,可用干沙土,或草木灰来降低湿度,可治猝倒病。定期喷普力克、甲托、恶霉灵等药也可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定植
整地施肥
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的鸡粪8 m3~12 m3 ,深耕15 cm~20 cm,使土肥混匀。定植前再加施磷酸二铵50 kg,硫酸钾50 kg,过磷酸钙100 kg。实践证明,多施优质农家肥,才能达到更高的产量;整地用大小垄双行种植,大垄距80 cm,小垄距50 cm,垄高15 cm~20 cm,株距25 cm~30 cm。每667 m2栽苗约3200 株~3500株。
定植
选择冷尾暖头,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定植。定植采用暗水稳苗法,即将苗坨按株距摆放到定植沟边,沟内浇水,水渗完后将苗坨按规定株距摆放到沟内,白天晒沟及苗坨(以促早发根,快发根),傍晚覆土,覆土时注意苗坨要和土壤表面持平即浅栽。
定植至座瓜期
定植后白天温度保持30 ℃~35 ℃,夜间15 ℃~20 ℃,缓苗后气温白天25 ℃~30 ℃,夜间12 ℃~15 ℃,定植水浇后浅中耕3 次为宜(深度逐渐增加,促进根系下扎),但不要碰动土坨,一般采收前不再浇水,注意通风降湿。定植后立即张挂二层天幕,同时设小拱棚,傍晚将二层天幕拉严,薄膜接缝处卡紧,小拱棚薄膜白天拉开傍晚盖上,小拱棚薄膜不论新旧均能使用,但要保持较好的透光性能,傍晚盖时周围也不必埋紧,以便揭盖。除非瓜苗太高小拱棚无法覆盖是可将薄膜撤除外,应尽量覆盖小拱棚,重要的是必须坚持薄膜昼揭夜盖。
缓苗期的管理 这时期的水分管理十分关键,较高的温度和充分的水分有利于缓苗,,水分不足秧苗不发新根,但水分过多降导致地温降低。首先,缓苗前,严禁顺沟浇大水,一定要分株浇小水。棚温要尽量提高,一般力争达到35 ℃,夜间不低于16 ℃,有利于缓苗。当新叶开始生长时,缓苗已结束(需7 天~8 天),这时在天晴时浇1 次缓苗水。缓苗到根瓜采收前的管理 目的是培育壮苗,管理上以促为主,不能采用明显的控秧手段。主要措施如下:(1)锄地提高地温保墒。(2)适当降低气温,白天在30 ℃左右,夜间14 ℃左右,对于徒长苗或预感到雌花分化不好的苗子,夜间可降到12 ℃。(3)关注弱小苗的管理:对于弱小苗,可用500倍磷酸二氢钾灌1 次根。(4)酌情浇水:发现苗子确实缺水时,应顺沟浇小水。(5)吊蔓和植株调整。(6)掌握好第1次追肥浇水的时机:黄瓜开始施肥浇水的时间尤为重要,早了要疯秧徒长,晚了可能出现瓜坠秧现象,生长正常的植株第1次追肥浇水的时期是在根瓜膨大期,即大部分植株根瓜长有15 cm左右,但若长势旺,结瓜正常且不缺水,可推迟到根瓜采摘时进行,若长势弱,土壤缺水,结瓜不正常时,浇水就要提前。
采收期管理
初瓜期的管理
开始结瓜后的头20 天是结瓜前期,此期黄瓜既要结瓜又要长秧,在管理上应偏向于促秧,为盛瓜打下基础,要求将所有侧枝疏除,建议摘除第五叶片以下所有幼瓜,只留主蔓上的幼瓜形成产量,此时宜采用常温管理,即晴天白天上午25 ℃~28 ℃,不超过32 ℃,夜间16 ℃~14 ℃。一般每6 天~7 天浇1 次水,12 天~14 天追1 次肥,每亩每次用高氮高钾复合肥15 kg~20 kg。
盛瓜期管理
进入盛瓜期后,有两种管理措施:一是常温管理,二是高温管理。
常温管理:按白天25 ℃~32 ℃,不超过35 ℃,夜间18 ℃~16 ℃,不超过22 ℃来管理的称常温管理。其管理温度比初瓜期要高,结瓜数量和速度要明显快,所以水肥管理水平也要提高,一般天气好时,7 天~8 天追1肥,3 天~4 天浇1 水。每亩每次用硝酸钾20 kg~30 kg。这样管理的植株长势健壮,结瓜时间长,总产量高。
高温管理:在培育壮苗壮株的基础上,从结瓜开始,逐步提高管理温度,至晴天白天持续上升到38 ℃以后才考虑放风,夜间保持21 ℃~18 ℃(阴天温度相应降低)称高温管理。高温管理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品种要耐一定高温;二是行距要大;三是必须大量施用有机肥,有大量持续释放二氧化碳的条件;四是一定是壮而偏旺的植株;五是必须有肥水保证,一般说来,高温管理时,要2 天~3 天或1 天~2 天浇1 次水,4 天~5 天追1 次肥,每667 m2每次用硝酸钾30 kg~35 kg。
高温管理:在培育壮苗壮株的基础上,从结瓜开始,逐步提高管理温度,至晴天白天持续上升到38 ℃以后才考虑放风,夜间保持21 ℃~18 ℃(阴天温度相应降低)称高温管理。高温管理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品种要耐一定高温;二是行距要大;三是必须大量施用有机肥,有大量持续释放二氧化碳的条件;四是一定是壮而偏旺的植株;五是必须有肥水保证,一般说来,高温管理时,要2 天~3 天或1 天~2 天浇1 次水,4 天~5 天追1 次肥,每667 m2每次用硝酸钾30 kg~35 kg。
结瓜后期的管理
植株已经开始衰老,此后的管理要以控为主。首先适当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特别是夜间的温度。同时停水1 周左右,以促进养分回流发生新根和雌花形成,为下一轮结瓜打下基础。以后追肥要以钾肥为主,适当补充氮肥,并注意苦味瓜,此时露地、小拱棚的黄瓜已进入结瓜盛期,缺乏竞争力,可伺机拉秧。
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幼苗期病害防治
幼苗期以防冷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褐色小斑症。预防措施:提高大棚保温性,换用新的大棚膜加用二层膜或三层膜。
结瓜期病虫害防治
结瓜期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是黄瓜最主要的病害,为高温高湿型病害,由于发病迅速也叫跑马干,一般春季3月~4月发病重。叶肉褪绿、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褐色病斑,叶背生灰黑(紫黑)色霉层,造成叶子很快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防治可采用高温闷棚;药剂防治用72.2%普力克、72%克露、6 9%安克锰锌或10%科佳悬浮剂10 0 0倍喷雾,或用4 5%百菌清烟剂200 g/667m2~250 g/667m2,分放在棚内4 处~5 处,用暗火点燃,密闭大棚进行烟熏,次日早晨通风,或用5%百菌清或1 0%防霉灵粉剂1 kg/667m2早晨或傍晚进行喷粉。
白粉病:又称“白毛”病,阴天易发病。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蔓,不危害果实。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反面均产生白色小斑点,后扩大、连片,上面布满一层白色的霉。防治用10%世高15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5000倍液喷雾;也可用百菌清烟剂熏治。
灰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主要为害幼瓜、叶、茎。病部长灰长毛。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生灰霉,后霉层变为淡灰色,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也能引起茎部的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防治要控制棚温,尽量提高温度到 25 ℃~30 ℃,阴天不浇水,提倡采用膜下灌小水的方式给水,晴天锄划散湿。发生灰霉病后及时摘除病瓜,带出棚外深埋,拉秧后烧毁病残体。发病初期交替选用50%速克灵1500倍液、65%甲霉灵1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喷雾,7 天喷洒1 次,连用 2 次~3 次。百菌清烟剂250 g/667m2熏烟,或在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 每667 m2喷洒1 kg,每10 天左右1 次。
枯萎病、蔓枯病和根腐病:黄瓜近两年死秧现象严重,主要发生的是枯萎病、蔓枯病和根腐病,特别是连年单一种植黄瓜的棚室,病菌在土壤中积累,极易发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菌毒清或4%农抗120或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或25%抗枯宁400倍液~500倍或30%恶霉灵1000倍液灌根,每株用0.3 kg~0.5 kg,或用恶霉灵药糊涂抹病茎。
白粉虱:用10%吡虫啉、25%噻嗪酮1000倍液~1500倍液、20%啶虫脒3000倍液、2.5%联苯菊酯(天王星)2000倍液~3000倍液、1.8%阿维菌素1500倍液等药剂,正反面喷雾防治。
美洲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 m2地均匀放置15 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 天~4 天更换一次。在幼虫2 龄前用2.0%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48%毒死蜱1000倍液喷雾。
注:防病重点为3月20日之前,同时加强4月20日至5月5日期间的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