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广告

山西省广灵县双孢菇生态栽培技术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辖2 镇7 乡,180 个行政村,总面积1 283 km2,总人口18.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 万人,占总人口的85%,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广灵…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辖2 镇7 乡,180 个行政村,总面积1 283 km2,总人口18.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 万人,占总人口的85%,是一个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广灵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大力实施“东菇西耳”战略,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跨越发展。在创新食用菌栽培技术上,该地不断改良规范技术流程,其中利用玉米芯、牛粪为主要栽培料的双孢菇生态栽培技术作为一项成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
 
1 栽培设施
根据设施特点和栽培实践,在广灵双孢菇反季节生产中主要运用日光温室大棚,大棚位置通风较好,水源清洁充足,跨度7 m、棚高3.6 m,大棚后墙每隔开3 m 挖一个0.3 m×0.3 m 的通风口。每个大棚内,共有16 列菇床,每列4 层,菇床长5 m,宽1.1 m,每棚栽培面积352 m2(见附图)。
设施简易棚
2 栽培季节
依据广灵当地气候条件,一次投料两季出菇,出菇季节分别在投料当年的9 月上旬至11 月底,次年4 月上旬至6 月底完成。上年12 月份收购玉米芯,为粉轴做准备,当年3 月至4 月中旬粉料(粉碎至4~5 cm 片状),后购进牛粪进行拌料堆制,9 月上旬出菇至11 月底采收完成,随后栽培料进入冬眠期,为二次出菇做好准备,翌年4 月上旬出菇至6 月底采收完成。
 
3 培养料的堆制
3.1 配方
玉米芯、牛粪培养料。玉米芯500 kg、干牛粪500 kg、本地麻饼17 kg、磷肥17 kg、石灰6 kg,水适量。
3.2 备料
玉米芯粉碎成4~5 cm 片状, 牛粪使用前晒干,打碎过1.0 cm 规格的筛子。
3.3 培养料的发酵
培养料一般采用二次发酵, 也称前发酵、后发酵。前发酵在棚外进行, 后发酵在消好毒的棚内进行,前发酵大约需要20 d 左右,后发酵需要5~7 d。全部过程需要22~28 d。
3.3.1 培养料预湿在堆料场进行玉米芯(片状)预湿,一般玉米芯浸湿时,在事先准备的堆料场,大小根据种植量决定,地上铺上一层塑料薄膜,堆放时注意玉米芯松散堆放成龟背状,建好堆后,在堆的顶部浇水,每天浇水一次,以堆底有水溢出为标准,浸湿所有玉米芯,反复三次使玉米芯充分吸足水;牛粪用水(或粪水)喷浇,使其充分湿透。
3.3.2 建堆料堆要求宽2 m、高1.5 m,长度可根据种植量的多少决定, 建堆时每隔1 m 竖一根直径10 cm 左右、长1.5 cm 以上的木棒,建好堆后拔出,自然形成一个透气孔,以增加料内氧气,有利微生物的繁殖和发酵均匀。
堆料时先铺一层玉米芯(大约25 cm 厚),再铺一层牛粪,边铺边踏实,牛粪要撒均匀,照此法一层玉米芯一层牛粪的堆叠上去,堆高至1.5 m,顶部再用牛粪覆盖。
堆制时每层要浇水, 要做到底层少浇、上部多浇,以次日堆周围有水溢出为宜。建堆时要注意料堆的四周边缘尽量陡直, 料堆的底部和顶部的宽度相差不大,堆内的温度才能保持得较好。
3.3.3 翻堆(发酵) 翻堆时应把料堆最里层和最外层翻到中间,把中间的料翻到里边和外层。每次翻堆要按要求的顺序加入应加的化肥等辅料。若料太干,要适量浇水,料的湿度以握在手中有水为宜。雨天要盖塑料薄膜,以防雨淋,晴天后再掀掉塑料薄膜。在正常情况下,建堆后第二天料堆开始升温,温升至65℃以上,这时进行第一次翻堆,将本地麻饼拌入,边翻堆边拌入,要拌匀。重新建好堆后,待料温到40℃以上时,保持3~4 d,拌入磷肥,进行第二次翻堆,过3~4 d,拌入白灰翻堆,建好堆后,发酵3~6 d。每次翻堆方法相同,一般翻堆3 次,翻堆时要检查料的酸碱度, 若偏酸可结合浇水撒入适量石灰粉,pH 值保持在8 左右。发酵好的料呈浅咖啡色,无臭味和氨味,质地松软,失去韧性,但有弹性。
3.4 后发酵
发酵好的料趁热移入棚内,封闭所有通风口,用蒸气加热发酵,待料升温到60℃时保持12 h,以进一步杀死杂菌与害虫。然后,让料温降至52℃,保持三天三夜,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后温度降至45℃时,通风口全部打开,进行通风。若料偏干,可根据料的酸碱度喷石灰水。之后,开始铺料,料的厚度为25~30 cm,摊料时要轻轻拍实。后发酵好的料应呈棕红色, 且有大量白色粉末状放线菌,有甜面包味,含水量60%~62%,用手握之指缝中有水纹, 能握之成团, 抖之即散,pH 值在7.5 左右。
 
4 栽培管理
4.1 播种
温度降至28℃以下时开始播种, 播种前料要湿(手握料发潮),一般用撒播,将菌种量的3/4 均匀撒于料表面,用小叉子伸入料厚的一半,轻轻抖动,使菌种均匀分布到料内,然后将剩余的1/4 菌种均匀撒于料表面上,并用木条拍打压实。播种后应覆盖一层报纸;如棚内温度较高,保温性能较好,可不盖报纸。
4.2 发菌
从播种到覆土前是发菌阶段, 此期间的温度应控制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播种后用雾化喷头喷水至菌种发潮, 保持1~2 d,一般密闭不通风, 以保温保湿为主,3 d 左右菌丝开始萌发,这时应加强通风,使料面菌丝向料内生长。菇棚干燥时,可向空中、墙壁、走道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
4.3 覆土材料的处理
覆土材料采用田间本土, 取表面15 cm 以下的土,经过烈日暴晒,呈颗粒状,喷水后不结片,小粒0.5~0.8 cm,土块1.5~2.0 cm。
4.4 覆土
大约15 d 左右,菌丝基本长满料的2/3,这时应及时覆土,覆土后要用3 d 的时间喷水,让土料充分吸水,手握土粒微粘为宜,但水不能渗到料里,喷水时要做到勤、轻、少。覆土层的厚度为25~30 cm,这时关闭通风口,保持棚内温度23℃左右。
4.5 出菇管理
覆土后经20 d 左右开始出菇,温度保持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在80%~85%,在此间一般不能往料面上喷水,过湿透气不良,菌丝难伸入土层,过干菌丝稀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菌丝很快长得洁白旺盛,当菌丝布满料面时要喷重水,让菌丝倒伏,这时喷水也称“结菇水”,以刺激子实体的形成。此后停水2~3 d,同时加大通风量,当菌丝扭结成小白点时,开始喷水,这时喷水称“出菇水”,增大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 控制温度在12℃~18℃,随着菇量的增加和菇体的发育而加大喷水量, 喷水时要加强通风,高温时不能喷水,采菇前不能喷水。当蘑菇长到黄豆大小时,每天喷一次水,以促进幼菇生长。之后,停水2 d,再随菇的长大逐渐减少喷水量,一直保持到即将进入菇潮高峰,再随着菇的采收而逐渐减少喷水量。应注意,喷水时要做到勤、少、
细,阴天少喷,雨天不喷。
 
5 采收
双孢蘑菇一般在现蕾后的5~7 d, 菇盖大小3~4 cm,菌膜未破时采收。每天根据气温高低,可采收多次。采收时用手捏住菇盖,轻轻旋转采下,勿伤害周围小菇。丛生的密菇, 用小刀小心切下合格的大菇,留下小的,不可整丛拉动,否则未长大幼菇会全部死亡。
 
6 栽培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6.1 播种后管理
播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菌种不萌发、不吃料、只在料面生长及出现萎缩等现象时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当料有氨臭味时,应在料内戳洞,加强通风换气。若料偏干, 可每天向覆盖的报纸喷水2 次。料过湿要加强通风,遇高温,要采取降温措施,如属菌种原因,应及时更换菌种,进行重播。
6.2 覆土后菌丝生长不良
覆土后3~5 d 菌丝不上土,呈灰白色、稀弱无力,严重者料面见不到菌丝甚至发黑,是菌丝萎缩所致。主要原因是覆土后喷水过多过急, 造成因缺氧而致使菌丝窒息萎缩。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培养料湿度,以利于菌丝恢复爬土。覆土材料偏干,pH 值低于5,含盐量高时易导致菌丝在料中生长不正常,迟迟不上土。当菌丝长出土层表面持续2~3 d 遇到高温、高湿环境,菌丝就会徒长,形成一种浓密的、不透水、不透气的菌被层。防止菌丝徒长结被的措施是:当菌丝刚长出覆土层,就要及时加强通风,使土面干燥,促使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并及时喷结菇水,以利于原基的形成。若加强通风也不能使菌丝倒伏时,就应喷0.5%石灰水。如果土面已有菌被,可用小刀或竹片将菌被挑弃。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