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栽培模式比较试验
郑文彪1 吕军美1 潘永柱2 张伟龙3 泮樟胜3 郑巧平4(1 松阳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浙江丽水323400;2 丽水市林业局,浙江丽水323000;3松阳县湖溪林场,浙江丽水323400;4丽水市农科院,浙江丽水323000)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 apud Murrill)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大球盖菇是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食用菌之一。1922 年美国首先发现并描述这种菇,1969年德国首先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大球盖菇主要分布在欧洲、南北美洲及亚洲的温带地区,我国云南、四川、西藏、吉林等省区均有野生分布。20世纪80 年代我国引种试验并试栽成功,近几年来在国内开始栽培,但选育的优良品种和积累的栽培经验有限,通常采用畦栽和层架式栽培。由于大球盖菇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又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而畦栽和层架式栽培都很难同时达到这种要求。笔者对大球盖菇的栽培模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采用地坑式栽培大球盖菇,其产量、经济效益都要高于层架式栽培和畦式栽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浙江松阳县城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当地年平均降水量1532 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年平均气温17.7 ℃,其中1 月平均气温8.5 ℃,7 月平均气温29.5 ℃;年平均日照1832 h,光热水充足。
试验地位于浙江松阳县城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当地年平均降水量1532 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年平均气温17.7 ℃,其中1 月平均气温8.5 ℃,7 月平均气温29.5 ℃;年平均日照1832 h,光热水充足。
1.2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的大球盖菇品种是从上海农科院引进的优良菌株大4。生料栽培原料为当地新鲜稻草;熟料栽培配方:废菌糠63%,棉子壳20%,麸皮15%,石膏1%,红糖1%。17 cm ×33 cm袋装折干0.3 kg料,出菇的菌棒菌丝洁白粗壮无杂菌污染。
试验选用的大球盖菇品种是从上海农科院引进的优良菌株大4。生料栽培原料为当地新鲜稻草;熟料栽培配方:废菌糠63%,棉子壳20%,麸皮15%,石膏1%,红糖1%。17 cm ×33 cm袋装折干0.3 kg料,出菇的菌棒菌丝洁白粗壮无杂菌污染。
1.3 试验方法
试验主要比较不同栽培模式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此对栽培模式这个因子共设3 个处理,即生料层架式栽培(简称A1)、畦式栽培(简称A2)、地坑式栽培(简称A3)和熟料层架式栽培(简称B1)、畦式栽培(简称B2)、地坑式栽培(简称B3)3 种栽培模式,栽培面积分别为层架式240 m2、畦式120 m2、地坑式120 m2,各种栽培模式又设3 重复试验小区,生料与熟料栽培面积比为6∶4。生料栽培,培养料只用新鲜稻草,并以25 kg/m2 的标准配料,先把稻草浸泡在水中,2 d 后打捞出水,让其自然滴水不少于10 h,当其含水量在70%~75 %时,开始建堆播种。建堆时,培养料3 层,菌种2 层,培养料每层10 cm,每平方米(上下2 层)用17 cm ×33 cm 菌种4 包,完成播种后压实草堆,盖上报纸或湿麻袋保湿,外搭盖塑料大棚,菌丝长满畦床时覆土;熟料栽培,在生料栽培菌丝长满畦床时破袋横排于畦上,袋与袋间隔1~2 cm,每平方米排菌袋32袋,覆土,土层厚度3~5 cm。
层架式栽培:
层架共分2 层,第1 层距地面30 cm,第2 层与第1 层间距为60 cm ;每个层架规格:1 m ×10 m,4 个层架为1 个试验小区,层架外面搭盖宽5.5 m、高2 .2 m 、长12 m 的塑料大棚。共3个小区12个层架,总面积为240 m2。具体排列方法:中间并排2个,两边各排1个,除中间并排的层架外,相邻两个层架间留50 cm 宽的操作道。每层架长6 m 作生料栽培,另4 m 作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培养料直接放在层面上,于2011 年2月28 日播种;熟料栽培:架面上铺一层稻草或细孔塑料网(避免泥土下漏)后铺一层2~3 cm厚的土,于3月26 日破袋上架覆土。
试验主要比较不同栽培模式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因此对栽培模式这个因子共设3 个处理,即生料层架式栽培(简称A1)、畦式栽培(简称A2)、地坑式栽培(简称A3)和熟料层架式栽培(简称B1)、畦式栽培(简称B2)、地坑式栽培(简称B3)3 种栽培模式,栽培面积分别为层架式240 m2、畦式120 m2、地坑式120 m2,各种栽培模式又设3 重复试验小区,生料与熟料栽培面积比为6∶4。生料栽培,培养料只用新鲜稻草,并以25 kg/m2 的标准配料,先把稻草浸泡在水中,2 d 后打捞出水,让其自然滴水不少于10 h,当其含水量在70%~75 %时,开始建堆播种。建堆时,培养料3 层,菌种2 层,培养料每层10 cm,每平方米(上下2 层)用17 cm ×33 cm 菌种4 包,完成播种后压实草堆,盖上报纸或湿麻袋保湿,外搭盖塑料大棚,菌丝长满畦床时覆土;熟料栽培,在生料栽培菌丝长满畦床时破袋横排于畦上,袋与袋间隔1~2 cm,每平方米排菌袋32袋,覆土,土层厚度3~5 cm。
层架式栽培:
层架共分2 层,第1 层距地面30 cm,第2 层与第1 层间距为60 cm ;每个层架规格:1 m ×10 m,4 个层架为1 个试验小区,层架外面搭盖宽5.5 m、高2 .2 m 、长12 m 的塑料大棚。共3个小区12个层架,总面积为240 m2。具体排列方法:中间并排2个,两边各排1个,除中间并排的层架外,相邻两个层架间留50 cm 宽的操作道。每层架长6 m 作生料栽培,另4 m 作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培养料直接放在层面上,于2011 年2月28 日播种;熟料栽培:架面上铺一层稻草或细孔塑料网(避免泥土下漏)后铺一层2~3 cm厚的土,于3月26 日破袋上架覆土。
畦式栽培:畦宽1 m 、高25 cm、长10 m,畦间走道40 cm,4 畦为1 个试验小区,外搭盖宽5.5 m 、高2 m 、长12 m 的塑料大棚。共3个小区12 畦,总面积为120 m2。培养料直接播在畦面上,每畦6 m 作生料栽培(A2),另4 m 作熟料栽培(B2)。生料栽培于2011 年3 月4 日播种,熟料于4月5日破袋上畦覆土。
地坑式栽培:
所谓地坑式栽培,就是将畦面泥土挖空,然后架上竹条,铺上培养料的栽培模式。畦的排列方式同层架式栽培,即中间2 畦并列排,两边各排1 畦。畦宽1 m 、高25 cm 、长10 m 。地坑的具体做法是:中间2 畦向两侧挖出宽60 cm 、深40 cm 的地坑,边上两畦各挖出宽50 cm 、深40 cm的地坑;地坑每隔5 m设1 个通风口,在挖好的地坑上每隔2~3 cm铺一竹片,然后再铺培养料。每畦6 m 作生料栽培,另4 m作熟料栽培。4 畦为1 个试验小区,外搭盖宽5.5 m 、高2 m 、长12 m 的塑料大棚。共3 个小区12 畦,总面积为120 m2。生料于2011 年3 月8 日播种,熟料栽培于4月4日破袋上畦覆土。
所谓地坑式栽培,就是将畦面泥土挖空,然后架上竹条,铺上培养料的栽培模式。畦的排列方式同层架式栽培,即中间2 畦并列排,两边各排1 畦。畦宽1 m 、高25 cm 、长10 m 。地坑的具体做法是:中间2 畦向两侧挖出宽60 cm 、深40 cm 的地坑,边上两畦各挖出宽50 cm 、深40 cm的地坑;地坑每隔5 m设1 个通风口,在挖好的地坑上每隔2~3 cm铺一竹片,然后再铺培养料。每畦6 m 作生料栽培,另4 m作熟料栽培。4 畦为1 个试验小区,外搭盖宽5.5 m 、高2 m 、长12 m 的塑料大棚。共3 个小区12 畦,总面积为120 m2。生料于2011 年3 月8 日播种,熟料栽培于4月4日破袋上畦覆土。
3 种栽培模式完成覆土之后按相同方法进行发菌和出菇管理。
1.3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各个栽培模式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情况、出菇情况,及时记载各个栽培模式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栽培模式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从发菌情况看,生料栽培的层架式和地坑式栽培分别于2011 年3 月25 日和2011 年4 月3 日菌丝发满全料,历时25 d 和26 d ;而畦式栽培于2011 年4 月3 日菌丝发满全料,历时30 d,可见层架式和地坑式的发菌情况明显优于畦式。笔者分析认为,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需要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和良好的通气条件,而不同的栽培模式环境相对湿度和通气性能是不同的,层架式和地坑式的培养料都是架空的,既具有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又有良好的通气性,所以发菌速度相对较快;而畦式栽培虽然具有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但培养料紧贴地面,通气性较差,因此影响了发菌速度。
从发菌情况看,生料栽培的层架式和地坑式栽培分别于2011 年3 月25 日和2011 年4 月3 日菌丝发满全料,历时25 d 和26 d ;而畦式栽培于2011 年4 月3 日菌丝发满全料,历时30 d,可见层架式和地坑式的发菌情况明显优于畦式。笔者分析认为,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需要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和良好的通气条件,而不同的栽培模式环境相对湿度和通气性能是不同的,层架式和地坑式的培养料都是架空的,既具有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又有良好的通气性,所以发菌速度相对较快;而畦式栽培虽然具有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但培养料紧贴地面,通气性较差,因此影响了发菌速度。
2.2 三种栽培模式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生料栽培,2011 年4 月6-15 日,各栽培模式陆续开始出菇,6 月中下旬出菇基本结束。从表1 可以看出,在栽培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产量、生物转化率、投入产出比都以地坑式栽培为最好,其平均产量14.8 kg/m2,生物转化率为59.2 %,产出投入比1∶4.0 ;其次为层架式栽培,其平均产量11.7 kg/m2(上下层产量有差异),生物转化率46.8 %,投入产出比1∶3.4 ;最差的是畦式栽培,其平均产量8.2 kg/m2,生物转化率32.8 %,投入产出比1∶2.4 。
生料栽培,2011 年4 月6-15 日,各栽培模式陆续开始出菇,6 月中下旬出菇基本结束。从表1 可以看出,在栽培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产量、生物转化率、投入产出比都以地坑式栽培为最好,其平均产量14.8 kg/m2,生物转化率为59.2 %,产出投入比1∶4.0 ;其次为层架式栽培,其平均产量11.7 kg/m2(上下层产量有差异),生物转化率46.8 %,投入产出比1∶3.4 ;最差的是畦式栽培,其平均产量8.2 kg/m2,生物转化率32.8 %,投入产出比1∶2.4 。
注:(1)成本主要包括栽培原料、搭棚材料的成本和搭棚所需的工资,平均投入系试验小区的平均成本。(2)产值以鲜菇10 元/kg 计算熟料栽培,2011年4 月10 日前后开始出第1潮菇,出菇时间为7 d左右,产量分别占总产的39.2 %。同年5 月5 日左右,开始出第2 潮菇,出菇时间3 d,可能与气温逐渐升高有关,产量占总产量的48.5 %,以后的零星菇产量约占12.3%。
从表2可以看出,在栽培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产量、生物转化率、投入产出比的差异虽没生料栽培大,但都以地坑式栽培为最好,其平均产量17.8 kg/m2,生物转化率为185.5 %,产出投入比1∶3.0;其次为层架式栽培,其平均产量16.7 kg/㎡,生物转化率174.2%,投入产出比1∶2.9;最差是畦式栽培,其平均产量16.0 kg/m2,生物转化率166.8%,投入产出比1∶2.8。
试验结果表明,地坑式栽培的通气性比畦式栽培要好,保湿性能比层架式好,有效地解决了大球盖菇既要良好的通气条件,又要满足较高湿度的实际问题。
2.3 三种栽培模式净收入水平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1 可以计算出,生料栽培三种模式的平均净收入分别为:A1(层架式栽培)82.4 元/m2,A2(畦式栽培)47.5 元/m2,A3(地坑式栽培)111.5 元/m2 。三种模式净收入高低顺序为A3>A1>A2,A3 的净收入分别比A1和A2提高了35.3 %和134.8 %。对3种栽培模式净收入的方差分析表明(表3),不同栽培模式间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1 可以计算出,生料栽培三种模式的平均净收入分别为:A1(层架式栽培)82.4 元/m2,A2(畦式栽培)47.5 元/m2,A3(地坑式栽培)111.5 元/m2 。三种模式净收入高低顺序为A3>A1>A2,A3 的净收入分别比A1和A2提高了35.3 %和134.8 %。对3种栽培模式净收入的方差分析表明(表3),不同栽培模式间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2 可以计算出,熟料栽培三种模式的平均净收入分别为:B1(层架式栽培)110.4 元/m2,B2(畦式栽培)103.6元/m2,B3(地坑式栽培)119.3 元/m2 。三种模式净收入高低顺序为B3>B1>B2,B3 的净收入分别比B1 和B2 提高了8.1% 和15.2%。对三种栽培模式净收入的方差分析表明(表4),不同栽培模式间存在显著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生料栽培,层架式和地坑式发菌速度分别为25 d 和26 d,比畦式生料栽培发菌速度30 d要快。笔者认为,这是栽培模式不同造成的温湿度、通气状况差异所致。地坑式栽培其通气性能和保湿条件最有利于大球盖菇生长发育。因此,地坑式栽培的产量、生物转化率、投入产出都明显优于层架式栽培及畦式栽培。
熟料栽培,在栽培面积和排放菌袋(32 袋/m2)都相同的情况下,地坑式栽培的产量、生物转化率、投入产出都优于层架式栽培和畦式栽培。采取不同的栽培模式栽培大球盖菇,其净收入两两之间差异显著,以A3、B3 即地坑式栽培的净收入为最高,而生料地坑式栽培,其平均净收入,分别比层架式生料栽培及畦式生料栽培提高了35.3%和134.8%;B3(熟料地坑式栽培)其净收入也比B1(层架式熟料栽培)及B2(畦式熟料栽培)分别提高8.1 %和15.2%。
试验结果表明,地坑式栽培的通气性比畦式栽培好,保湿性能比层架式好,有效地解决了大球盖菇既要良好的通气条件又要较高湿度的问题。试验结果也为其他草腐菌的栽培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