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 Lentinus edodes (Berk.)sing] 属于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又名香蕈、椎耳、香信、冬菰、厚菇、花菇, 其含蛋白高、脂肪低, 营养丰富, 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香菇的需求量大增, 前景十分广阔[1]。辽宁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拥有先进的栽培配套设施, 对香菇的生物学特性、菌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北方地区香菇露地栽培的标准化技术体系, 现报道如下。
1 栽培场地与设施要求
栽培环境要符合《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 2000) 的规定, 水源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的要求。选择无污染、清洁卫生的栽培场地, 温室大棚要求保温保湿、通风透光, 棚顶覆盖草帘, 高温季节可架空搭建遮阳网。
2 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
香菇露地栽培适宜的播种期在“清明”前后, 气温为10℃左右, 土壤化冻7~8 cm 即可。辽宁省香菇露地栽培播种期一般在3 月中旬至4 月上旬。品种选择应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 尤其是抗高温) 、抗杂菌力强、优质高产、耐贮运, 发菌速度快、菌丝生长旺盛、封面早、出菇整齐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
3 栽培基质原料选择与配方
香菇栽培基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 5099- 2002) 。木屑选择阔叶树硬杂木屑, 粗细程度应以圆盘锯加工的木屑为标准。添加少量辅料以调节基质的C/N 比。配制香菇露地栽培基质可参考以下配方: ( 1) 硬杂木屑79%、麦麸20%、石膏粉1%、多菌灵0.1%~0.2%; ( 2) 硬杂木屑59%、玉米芯20%、麦麸20%、石膏粉1%、多菌灵0.1%~0.2%;( 3) 硬杂木屑85%、麦麸10%、玉米粉2%、豆粉1%、石灰1%、石膏1%。将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后按料水比1:1~1.2 缓慢加水搅拌均匀, 以含水55%~60%为宜[2- 3]。
4 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锅蒸料。蒸料前锅内注满水, 水位线距蒸帘30 cm, 水烧沸后先在锅底撒5~7 cm 厚的一层干料, 然后按照“见汽撒料”的原则进行装料, 培养料装至八分锅时盖好锅盖或麻袋, 用绳绑紧, 锅内温度达到98℃以上开始记时, 蒸料时间为2 h, 停气后30~40min、料温在90℃左右时趁热出料, 并装入经杀菌消毒的编织袋内, 当料温降至30℃左右即可铺料。
5 播种
菌种袋( 瓶) 表面用75%酒精消毒, 将菌种袋划破,用经消毒的小铲挖去老菌皮, 把菌种掰成玉米粒大小,菌种当天用当天粉碎, 不可过夜。选择无风天播种。畦内每平方米用200 g 生石灰消毒, 铺上经杀菌消毒的塑料膜, 按菌种量的2/3 撒入料中拌均匀, 将剩余的1/3 菌种播在料面上并压实, 料面呈龟背型, 每隔20~25 cm 料面斜放一束经消毒的草把, 然后将塑料膜折回, 每隔80~100 cm 塑料膜之间夹放一束草把。整理好塑料膜后开始覆土, 塑料膜之间的草把一端要露出土面。
6 发菌期管理
播种10 d 左右菌丝开始定植; 20~30 d 后菌丝布满菌料, 形成菌块。外界温度为16~20℃时, 要活动通风草把, 促进通风换气; 气温达到20℃时, 将稻草帘覆盖在床面上; 高温时可在稻草帘表面喷水降温, 雨天应及时排除积水。播种30~40 d 左右, 菌丝爬满塑料膜或部分通风草把, 于无风的晴天早、晚撤土, 揭开塑料膜,将草把轻轻取出( 忌损坏菌料) , 再将床两侧的塑料膜折回。撤土揭膜前搭建拱棚, 以竹条、树枝作为骨架, 边撤土边覆上稻草帘, 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培养料。
7 转色催蕾期管理
7.1 通风管理
撤土后2~4 d 尽量不翻动塑料膜, 4~5 d 后料面菌丝达到2 mm 时每天揭膜1~2 次, 每次通风20~30min, 此时菌丝倒伏, 分泌色素, 形成菌膜。当菌料转色至1/3 时进行大通风。转色后晴天夜间需揭去棚上覆盖物, 打开培养料的塑料膜, 通风降温, 清晨再把草帘、塑料膜盖上。
7.2 温湿度管理
转色催蕾期需要温差刺激, 通过早晚揭膜通风形成温差, 可促进转色顺利完成。覆膜料温可升至22~25℃, 晚间揭膜可使料温降至10℃左右, 连续刺激4~5 d 原基即可形成。原基形成期早晚通风各30 min, 拉大干湿差, 促进菇蕾分化。气温达到28℃时, 菌块表面过干会影响转色, 应适量喷水, 加强遮阴; 当气温达到30℃时, 应往草帘上喷水, 防止畦内过热。雨天应及时覆好塑料膜, 防止大量雨水进入, 如雨水淹没菌床, 应及时挑沟排水。转色时料面有积水应及时擦干。
7.3 光照管理
转色和原基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散色光刺激。支拱上帘后, 床面的散色光可满足菌丝正常转色。
7.4 惊蕈出菇
转色后打开塑料膜, 用木块拍打料面催蕾, 拍打疏密程度要根据不同品种和商品菇的要求适当掌握。
8 出菇期管理
8.1 通风管理
气温高于25℃时, 每天应通风3~4 次, 可在早、午、晚进行; 气温为20~25℃, 可早晚各通风1 次; 20℃以下, 每天通风1 次。保持棚内空气充足新鲜, 否则易出现畸形菇甚至香菇死亡。
8.2 温、湿度管理
子实体生长期温度在15~22℃之间。出菇阶段以保湿为主, 菌料含水量保持为60%~65%, 棚内湿度为85%~90%, 第1 潮菇一般在6 月中上旬至7 月初产生, 此期气温由低向高变化, 昼夜温差大, 雨季湿度大,对子实体分化有利。随气温升高, 应加强通风, 把薄膜挂高。采收后停止喷水, 使料面干燥2~3 d, 然后覆膜,待菌丝恢复后再浇水刺激, 使下一批子实体迅速形成。6 月中下旬至8 月, 气温高, 出菇少, 应以降低菇床温度为主, 促进子实体发生。可通过向草帘喷水保持棚内湿度, 引灌水源, 加大水的流动量。9~10 月, 气温下降,菌块因出菇而失水过多, 应往畦内适当灌水。
8.3 光照管理
8.3 光照管理
出菇期畦床内必须有一定散色光, 如光照不足, 菇盖颜色变浅, 易导致畸形菇。要根据子实体的生长要求, 通过揭盖覆盖物来调控棚内的光照。
9 采收
香菇从原基形成到采收期为7~10 d, 管理得当15d 可完成1 个菇茬。采收应在菌盖未打开, 菌膜未破裂前进行, 当菇盖直径4~6 cm、边缘稍有内卷形成铜锣边状、由白色转为淡黄色时即可采收。采前2 d 停止喷水, 每天采2~3 次, 采收时需将菇体全部采下。采收后及时清理料表, 将死菇、菇根和料面碎渣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