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腰开孔盆钵无土栽培莴苣效果研究
吴同斌,李青峰,王芊,肖骛轩
(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侧腰开孔盆钵系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花卉研究室李青峰等根据黄金分割率原理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盆栽植物专利容器,专利号为ZL200520052782·X,采用这种盆钵称之为“黄金水位线栽培”的相关研究,在花卉栽培和水稻栽培上已有报道,笔者采用这一新型容器已进行了韭菜、辣椒、大蒜、香葱、香菜、小白菜等蔬菜的试验,初步探讨了侧腰开孔盆钵在盆栽蔬菜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莴苣栽培效果试验,为推广家庭盆栽蔬菜,进一步开发利用盆栽植物专利容器和栽培新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盆钵。传统盆钵(盆钵底部开排水孔)和侧腰开孔(以盆钵壁从上至下按0.618 和0.382 的比例为分割线开排水孔)专利盆钵(简称专利盆钵)。
1.1.2 供试基质。菜园土和以珍珠岩为主要成分的无土配方基质(简称配方基质)。
1.1.3 供试品种和肥料。供试品种为长叶莴苣,供试肥料为商品有机无机复合肥,有机质含量为≥20%,氮、磷、钾总量≥20%。
1.2 试验方法
1.2.1 2 种盆钵栽培效果比较试验。以传统盆钵为对照(CK),专利盆钵为处理(A),每盆取配方基质350g 加35g有机无机复合肥,用自来水湿润,充分拌匀后装入盆钵。移栽1 株高约12cm 的莴苣苗,前1 个月内每7d 浇水1 次,以后视天气情况适时适量浇水,不施追肥,直到收获。每一盆钵处理重复6 次,试验于2008 年11 月20 日移栽,2009年3 月20 日收获,分单株进行考种、测产,用SPSS10.0 软件统计分析。收获后采用水浸法测定不同盆钵内基质EC浓度。
1.2.2 2 种基质栽培效果比较试验。以菜园土基质为对照(CK),无土配方基质为处理(B),采用专利盆钵栽培,每盆取晒干菜园土3kg 加35g 有机无机复合肥,充分拌匀,用自来水湿润后装盆,配方基质处理及其他试验方法同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盆钵栽培对莴苣生长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采用专利盆钵和传统盆钵栽培莴苣,其经济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专利盆钵处理株高较对照增加12.93%,鲜叶数和鲜叶重较对照增加57.30%和127.09%,莴苣茎鲜重增加42.3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笔者先前研究报道的韭菜、香葱、大蒜、香菜、小白菜等蔬菜栽培试验结果趋势一致。说明采用侧腰开孔专利盆钵栽培各种蔬菜均能获得较传统盆钵更高的经济产量。
由表2 可知,传统盆钵栽培的莴苣枯死叶和黄叶数显著地高于专利盆钵,枯死叶数高32.68%,黄叶数高52.2%。说明传统盆钵栽培莴苣其衰老期相应早于专利盆钵。其原因可能与专利盆钵具有较传统盆钵保肥作用相关,专利盆钵采用侧腰开孔,不受一般雨水和浇水造成肥料直接从(传统盆钵)盆钵底部排水流失的影响。从试验布置到试验产品收获4 个月后,通过取样测定2 种盆钵基质中EC 浓度情况,专利盆钵内基质EC 浓度高于传统盆钵30%以上,传统盆钵基质EC 浓度已接近于自来水本底浓度。此外,专利盆钵有促进植物二次根的生长发育和水对植物根系生长的调控作用等,均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2 不同基质栽培对莴苣生长的影响
由表3 可知,采用菜园土和无土配方基质栽培莴苣,对其经济性状有明显差异。无土配方基质栽培莴苣,其株高、鲜叶数、鲜叶重、茎长及茎鲜重,分别较菜园土高11.06%、53.97%、105.50%、12.67%、36.68%。由表4 可知,莴苣的枯死叶数和黄叶数,菜园土基质又明显高于配方基质,其增幅分别为39.66%和74.93%。
3 结论与讨论
(1)采用专利盆钵栽培莴苣较传统盆钵能够显著地提高莴苣的经济产量。根据试验观察,在莴苣营养生长期2种盆钵处理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进入生殖生长期后才逐渐显示出生长势差别。这可能与其供肥能力有关。试验中施肥方法是采用一次性基肥,生长过程不追肥,而侧腰开孔盆钵有较好的保肥作用,在一般雨水和浇水情况下,肥料不会像传统盆钵一样随水分直接从盆钵底部排水口流失。从测定2 种盆钵内基质残留矿物养分EC 浓度结果看,传统盆钵基质EC 浓度已接近自来水本底浓度,而专利盆钵内基质EC 浓度高于传统盆钵30%以上。传统盆钵由于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是造成衰老、影响经济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2)从栽培基质的选择上,在该试验条件下,采用配方基质栽培莴苣优于菜园土基质。其原因可能与蔬菜品种有关,莴苣的生物学性状表现为根系浅、须根发达,根群主要分布在地表层,对供氧条件要求较高,要求基质通气性能较好,以珍珠岩为主要成分的配方基质适合莴苣根系生长发育要求,而菜园土相对珍珠岩通气性较差; 加上在试验的全过程中没有松土,土壤基质经雨、水浇灌后造成结板,对根系生长不利。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