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广告

绣球菌栽培新技术

绣球菌栽培新技术 阮晓东1 阮时珍1* 阮周禧2 李月桂3 黄巧平4 陈家意2 黄巧珍4 陈 强4(1.福建省宁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福建 宁德 352100;2.宁德市华林微生物技…

绣球菌栽培新技术
阮晓东1 阮时珍1* 阮周禧2 李月桂3 黄巧平4 陈家意2 黄巧珍4 陈 强4(1.福建省宁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福建 宁德 352100;2.宁德市华林微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宁德 352100;3.福建省厦门市菌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100;4.江西省赣州市创新生物科技研究院,江西 赣州 342100)

绣球菌原为野生珍稀菇类,20 世纪90 年代日本驯化栽培成功,进入商业化生产。继韩国之后,中国是第三个栽培绣球菌的国家。近年来,我国福建、吉林、四川、山东、浙江等省先后试种成功。目前,国内民众仅知绣球菌名贵,极少见到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绣球菌子实体形似花椰菜(图1),片薄易碎。菌盖似白奶油色或灰白色。鲜品烘干后体积显著缩小,瓣片颜色变暗,呈黄色,品质硬而脆。
绣球菌鲜菇
1 栽培季节
绣球菌属于中低温品种,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季节性(常温)栽培,温度以22~26 ℃为宜。制袋栽培时间应安排在9 月~10 月进行,出菇期在11 月至次年3 月份。工厂化栽培有控温条件的菇房可周年生产。
 
2 栽培场所
绣球菌抗杂能力较强,生长发育较快,一般自然季节栽培,夏季要采取降温和控温措施。工厂化周年控温栽培须配置制冷设备。
栽培菇房应坐北朝南,墙壁坚固、平滑,便于清洗、消毒,可采用彩钢泡沫夹心板建成,增强保温和隔热性能。地面应坚实、平整,利于管理和采收。须安装2 ~ 4 台40×40 ( 厘米)外带百叶扇的排气扇。
工厂化栽培菇房墙体多采用彩钢泡沫夹心板建成,内墙厚8~10 厘米,四周墙体厚10~15 厘米, 房顶厚13~15 厘米,也可用挤塑泡沫板建造,以增强保温和隔热性能。占地面积为60~70 平方米的,应安装一台7.5~10 匹制冷机及配套的风机;占地面积为80~100 平方米的,可安装10~13 匹的制冷机及配套的风机。每间菇房需安装40 瓦节能灯15~18 盏,或相应亮度的白色LED 灯带。
栽培床架采用竹木、不锈钢、角铁架等制成。
床架设4~5 层,下层距地面20~30 厘米,层间距45~50 厘米。靠墙的宽60~70 厘米,中间的宽110~130 厘米,最高层距顶棚80~100 厘米,过道宽70~80 厘米。
栽培架下方,安装与栽培架长度相同、直径为15~20 毫米的硬塑料水管,并将水管错位打孔,孔直径0.5~0.7 厘米,孔与孔间距15~20 厘米。

3 原料选择

绣球菌为木腐菌,栽培原料以杨树、柳树、榆树、榕树、油茶、栎树、山毛榉等阔叶树木屑为宜,若采用柏、松、樟、杉等树种木屑则须在室外堆积3~5 个月。木屑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过筛备用;棉籽壳要新鲜干燥、无虫蛀结团、无混杂物;麦麸、米糠和玉米芯等要新鲜,无霉变虫蛀,无异味。
培养料颗粒大小适宜、粗细均匀。颗粒太粗,装袋(瓶)后料内空隙大,保水能力差;颗粒过细,装料过于紧实,通气性差,都会影响发菌速度和质量。
 
4 培养料配方
配方①:杂木屑50%,棉籽壳25%,麦麸16%,玉米粉6%,生石灰粉1.5%,碳酸钙l%,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2%,含水量63%~65%。 配方②:杂木屑30%,黄豆秆(棉花秆)23%,玉米芯 25%,麦麸18%,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量63%~65%。配方③:棉籽壳30%,玉米芯20%,杂木屑20%,甘蔗渣10%,麸皮9%,玉米粉5%,豆饼粉2%,石灰粉2%,蔗糖l%,碳酸钙l%,含水量63~65%。配方④:棉籽壳50%,花生秆粉20%,麸皮15%,豆粕10%,玉米粉3%,石灰粉l%,石膏粉l%,含水量63%~65%。
 
5 建堆发酵
按配方比例备好原料,棉籽壳﹑玉米芯、提前1~2 天预湿,水分吸收充足后,与甘蔗渣、黄豆秆、花生秆粉等干料混合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68%~70%,酸碱度调至8.5~9.5。将培养料建梯形堆,堆宽1.5~1.8 米,高1.3~1.6 米,长度根据场地而定。建堆后用木棍打通气孔,孔径6~8 厘米,孔距40~60 厘米,共打4~5 排。料堆上盖塑料薄膜,薄膜下部要高于地面40 厘米,以利通气和遮阳。建堆后48~72 小时,堆中心料温达65~70 ℃,第3~4 天开始第1 次翻堆;隔3 天进行第2 次翻堆,再过2~3 天进行第3 次翻堆。发酵时间一般为9~10 天,翻堆力求内外、上下均匀交换,以达到均匀发酵的目的。发酵好的培养料呈棕褐色,不粘、不朽、无酸臭味,具备一定香味,其含水量宜在65%左右。
 
6 拌料与装袋
发酵好的培养料按配方比例加入木屑、麸皮、玉米粉、豆饼粉、豆粕,石膏粉(过磷酸钙)、蔗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碳酸钙等辅料后,倒入搅拌机搅拌均匀,调节培养料含水量至63%~65%,酸碱度至8.0~9.0,进行装袋。采用袋径17~20 厘米,长35~38 厘米(短袋)或42~45 厘米(长袋),厚0.004~0.005 厘米的聚丙烯或低压聚乙烯塑料袋,一端用线绳扎紧。用ZD1000 型冲压式装袋机装袋,装料高度,短袋装16~18 厘米,长袋装35~38 厘米。装料要松紧适中,以用中等力度压料,料不下陷为宜。装好的料袋要及时套上套环,塞上棉花塞,竖放于聚丙烯塑料框内,每框12 袋,盖上防潮盖,然后进行灭菌。
 
7 灭菌与接种
常压灭菌争取在3~4 小时内使温度上升到100 ℃,而后维持20~23 小时,并焖6~8 小时,待锅内温度降至80 ℃以下时出锅,料袋冷却至27 ℃以下后接种。高压灭菌要求蒸汽温度为125 ℃,在1.5 兆帕压力下保持3~4 小时。接种室使用前提前3~4 天进行消毒。接种时,先把菌袋、接种用具、酒精灯等物品一起放入接种箱或接种室内,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40分钟,或用气雾消毒盒熏蒸,然后开始接种。接种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时,挖去菌种瓶(袋)内表层2~3 厘米厚的老化菌种,短料袋接种要均匀铺满料面;长料袋接种可在袋面打等距离宽1.5 厘米、深2厘米的接种穴3~4 个,接入菌种后穴口用胶布贴封。每瓶菌种可接20~30 袋培养料。
 
8 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料袋置于经消毒处理的干燥、避光、通风良好的室内养菌。前3 天室温控制在26 ℃,以加快菌丝萌发定植。从第4 天开始,室温调至23~26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前期不需光照。每天通风1~2 次,每次20~30 分钟,培养20 天后,适当增加通风量。培养25~30 天时,长袋揭开穴口胶布,通风增氧。短袋打开袋口扎绳或套环,松口透气。袋温上升时,应疏袋散热,上下、里外对调,使发菌均匀。后期100~200 勒克斯光照可促进菌丝发育,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4~26 ℃,在适温条件下,一般培养40~50 天菌丝走满袋。
 
9 出菇管理
将走满菌丝的菌包直接摆在架上,袋口朝上,打开袋口扎绳戓套圈后,扭拧一下袋膜,以吸进空间氧气,加速菌丝生理成熟。向地面洒水和空间喷雾化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 85%~90%。由于立袋出菇的保湿性较差,因此要常喷雾化水,以增加空间湿度。
9.1 原基期管理
立袋后15~18 天袋内出现原基时,短袋把袋口薄膜拉直,稍松开袋口,以增加氧气透进袋内。长袋根据原基叶片分化程度及原基生长的部位决定开袋模式。原基生长在袋口处正中央的料面上的,用常规开袋手法,直接将袋口打开;长在底部及四周袋壁的,则要及时割开塑料袋膜。在开袋之前,要对剪刀进行消毒,开袋时将包裹住子实体的袋膜全部剪下。每剪1 次消毒1 次,以确保无菌操作。原基形成至分化结束一般需要20~25 天,开袋后温度应控制在16~21 ℃,要雾化增湿,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但不能结成水珠。
9.2 幼菇期管理
子实体发育温度17~20 ℃,温度太高或太低,子实体都难以形成。在幼菇期子实体易出现变黄、死亡,管理是关键。须保持环境湿度相对稳定,做到“保湿为主,补水为辅”。一般不喷水。干燥天气可同时向地面喷水和向空间喷雾状水,水不能直喷菇体。在子实体长至3~4 厘米高时,子实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可每天喷水2~3 次,采取喷雾器朝上或侧向喷水,同时增加通风量。
 
10 伸长期管理
在出菇生长阶段需要散射光照射,光照掌握300~500 勒克斯,每天需光照3~5 小时,待7~10 天后光照减弱,但有一定的散射光,待子实体分化出小叶片,高度超过袋口时,剪开袋子的一侧,并向下撕开挽下袋口,将子实体全部露在外面。在此环境下再培养30 天,子实体达到成熟时,可少量喷水戓停水。
 
11 采收及加工
绣球菌子实体发育成熟无明显标志,只要生长环境适应,子实体的分枝和叶会不断地伸展。从商品价值、外观、营养成分及生产成本等来综合考虑,不能无限期延长栽培时间。一般呈片状伸展,富有弹性,花疏松,无硬芯时即行采收。绣球菌从菌袋接种、发菌培养到出菇,一般需90~100 天;其中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需要13~18 天。采收时用利刀沿着蒂基割下,防止割破,损伤朵形。采后置于阳光下曝晒或置脱水机内烘干,成品用塑料袋包装,扎牢袋口以防潮湿。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