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广告

北方林区姬松茸栽培技术初报

姬松茸又称小松茸、巴西蘑菇等。该菇原产南美北部的巴西、秘鲁,北美南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州。其子实体脆嫩爽口,香气浓郁,具有防癌、安神、降血脂及改善动脉硬化症等功效。姬松茸具…

姬松茸又称小松茸、巴西蘑菇等。该菇原产南美北部的巴西、秘鲁,北美南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州。其子实体脆嫩爽口,香气浓郁,具有防癌、安神、降血脂及改善动脉硬化症等功效。姬松茸具有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技术简单、周期短、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食药用真菌。
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属高寒地区,为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年均气温1.4 ℃,极端最低气温-40 ℃,≥10 ℃的有效积温2156 ℃,无霜期110d左右,年降水量660mm。气候干爽、昼夜温差大,7、8月平均气温较中原与南方地区低8~9 ℃,夜间最低气温低15℃以上。现在随着林木资源的逐年递减,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而姬松茸这项栽培产业其原料主要是秸秆、稻草、牲畜粪便等,
 
1 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
菌丝白色,由孢子萌发而成,直径5~6μm。子实体多单生,个别丛生。菌盖直径5~11cm,初为半球形,逐渐成馒头形最后为平展。菌柄生于菌盖中央,圆柱状,中实,长4~14cm,直径1~3cm,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表面近白色,手摸后变为近黄色。菌褶离生,密集,宽8~10mm,从白色转肉色,后变为黑褐色。一般子实体单朵重20~50g,大的可达350g。出4潮菇,每平方米共出菇8kg,栽培600m2。
 
2 栽培季节的选择
姬松茸属于中温偏高温型真菌。菌丝的发育温度为15~32 ℃,最适温度为23~27 ℃,该温度下菌丝粗壮。子实体发生温度20~33 ℃,适温22~25℃,25℃以上子实体生长快。根据上述的温度条件,黑龙江伊春林区可选在5月上旬至中旬堆料,7月下旬出菇,10月上旬结束栽培。
 
3 菇房的建设
我们伊春地区主要采用大棚栽培,为了集约经营在技术成熟后也可尝试小拱棚栽培方式。大棚面积为200~300m2,建造地点应选在地势平坦,周围环境清洁,水源充足,保温和通风换气性能良好,并有能堆料的发酵场所,同时应注意生产基地远离畜禽养殖场和生活垃圾堆放点,以避开生产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4 优良菌种的选择与管理

4.1 母种的引进
菌种是影响姬松茸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生产上菌种的要求是菌丝浓白粗壮,生命力旺盛,没有杂菌污染,菌龄为满瓶后5~10d最佳。我们所采用的母种是从东北农业大学引进的N-2菌株,然后将该菌株培养为原种和栽培种。
4.2 原种的培养
原种培养我们选择木屑培养基,配方为阔叶木屑74%,稻草粉10%,干牛粪10%,豆饼粉3%,石膏粉1%,蔗糖1.5%,尿素0.5%。方法是:将蔗糖溶于少许水中,将木屑、牛粪、豆饼、石膏按比例称好,拌和均匀,把糖水倒入木屑料内,边加边拌,充分拌匀,然后装瓶,将瓶口和外部清洁干净后塞上棉塞,每平方厘米1.5kg压力灭菌2h。选长势良好、无污染母种,每管可扩接4~6瓶,整个过程须严格按无菌要求来操作。之后进行适温培养,大概3~4周,菌丝就会长满全瓶。
4.3 栽培菌种的制作
采用高粱米谷粒培养基,先将谷粒去除瘪粒、杂质,淘洗干净,然后以2∶3 的比例加入水,煮沸15min,于沸水中浸15min,滤掉水分,稍晾干。向煮熟的谷粒中加入1%的石膏粉和0.4%的碳酸钙粉,拌匀后装瓶,于每平方厘米1.5kg压力下灭菌2h。选长势良好,无污染原种扩接,适温培养,3~4周菌丝便可长满全瓶。
 
5 一次建堆发酵
5.1 发酵料成分的配比
以100m2 菇棚计算需要:农作物秸秆2500kg、牛粪1500kg、鸡粪100kg、麦麸50kg、尿素15kg、碳酸钙25kg、过磷酸钙50kg、石膏50kg、生石灰50kg等。
5.2 预湿
先把稻草砸断成20~30cm,进行预湿处理。预湿方法:一是直接向草堆上浇水,直到淋透草料为止。另一种是将草料放入池中浸泡十几分钟,但其吸足水后,捞出沥去多余的水分。将石头的草料对方2~3d,让草料充分均匀吸收水分,让多余的水分流掉。牛马禽粪提前打碎,加适量水搅拌预湿1~2d,培养料含水量均匀后,进入正式建堆。
5.3 建堆
建堆场所,离栽培场要近,并要水源方便,地势平坦,不积水,通风向阳。建堆时,将预湿的草料铺一层在地面上厚度30cm,再铺一层牛马粪,厚度5~6cm,然后撒入麦麸、石灰粉,按一层草一层粪堆成高1.5m,宽1.8m,长度不限的长方形,顶层用牛马粪覆盖,最外层撒上石灰粉,建堆时每隔1.5m 埋一根圆形段木,建堆后拔掉端木,让其通风放气,排除臭气和氨气,建堆时培养料要铺得厚薄均匀,含水量不能太低,手握能滴下水为适,室外建堆应遮盖薄膜,注意防风,避雨。以便保温保湿促进发酵。
5.4 翻堆
建堆后每天测定料堆中央温度,在正常情况下建堆第三天堆温可升到65~70℃,最高达80℃,约6~7d,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的目的改善料堆内发酵条件,排除料堆内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调节水分,至含水量均匀一致。为料堆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使培养料发酵均匀一致。翻堆应把内外培养料置换,应将上一层的培养料翻至下层,外层翻至里层,是培养料发酵均匀。第一次翻堆时,应均匀加入尿素。第2次翻堆时,应加入碳酸钙。第三次翻堆时加入石膏。每次翻堆要注意补水,是料手握能滴3~4滴水。调节培养料含水量68%~70%,pH 值为7.0~7.2. 以上翻堆分5次进行,每次间隔时间为7、6、5、4、3d。共计23~35d。最后一次翻堆要检查有无害虫,若料中有螨虫等害虫出现,则应喷洒生物杀虫一或克螨特等农药。边翻料边喷药,翻完后盖塑料膜,密闭几天就可杀死害虫。
培养料播种前的调节,培养料发酵完成后,通风使料温降至28℃时,检测其含水量pH 值,料偏干,可用石灰水澄清液(pH 值8~9),料偏湿,撇开料堆进行晾晒,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调节料水分60%~65%,pH 值为7.0~7.2为宜,发酵好的培养料呈咖啡色,手拉纤维易断,无氨气和臭气,富有弹性。
 
6 播种及管理
6.1 发酵料的上床
采用畦床栽培,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入菇床或畦床,厚度以20cm 为宜。培养料上床后,关闭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然后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24h,排除菇房或畦内的药味,待料温降至28℃时播种。
6.2 播种
菌种一般采用撒播方法,把谷粒菌种均匀地撒于培养料表面,大约每平方米面积需要一瓶750mm 的菌种,麦粒种撒播均匀后,覆盖报纸,以便保温保湿。播种后尤其要注意保温、保湿,播种后要根据每天的天气温度变化注意床内料温。播种时料温稳定在25~28℃左右,播种后温度控制在25 ℃,相对温湿75%~80%,并密封3d左右,相对适当加大通风量。
6.3 覆土
姬松茸不接触土壤是不出菇的,覆土是诱导子实体形成的关键。播种后20d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应选用保水通气性能较好、肥质、病虫害少的砂壤土。土壤要打碎成大小颗粒,将土预湿调至含水量为70%~75%,覆土采用先覆粗土,后覆细土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料面上覆盖一层土壤颗粒,厚度为3.5~4cm,要求均匀一致,将整个料面完全盖住。待白绒菌丝爬至粗土粒时。即可覆细土,以填补粗土粒之间的空隙。覆土后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当土壤发白交干时,就要及时喷水浇湿,做到少喷勤喷,以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即与刚覆盖土壤的含水量基本一致。

7 出菇管理与采收

7.1 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姬松茸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播种到菌丝长满培养料要40~50d,快的只需25d左右,即开始现蕾。这期间控制好棚内的温度、空气、光照和湿度是十分重要的。姬松茸出菇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温度偏高。会造成子实体生长快,菇体小,易开伞,而温度低时,子实体生长缓慢,个体大,不易开伞。可以通过加强通风和在棚上架设水管人工降雨的方法来控制温度,使之适合于姬松茸的生长发育。子实体生长是会消耗大量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要保持棚内有新鲜的空气流通,以人在菇房内感觉清爽、舒适为宜。充足的散射阳光是姬松茸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光照强度低时会长出畸形菇,而光照强度高则会提升棚内温度,抑制子实体生长,因此必须采取覆盖遮阴网等方式,控制好棚内的光照。确保菇房内空气湿度在85%~95%,这是姬松茸水分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一般来讲,姬松茸生长所需的水份,主要是通过保持土层的水份来满足,要本着晴天时喷水,阴天时不喷水,出菇多时多喷水,出菇少时少喷水,菇小时少喷水,菇大时多喷水的原则,控制好湿度。
7.2 适时采收与加工
姬松茸每潮菇历时约8d,一潮菇结束后大概需要15d左右的养菌时间。收完一潮菇后,应修改菇床的形状,补足水分,为下一次出菇做好准备。在我们北方林区,姬松茸出菇期可持续2~3个月,采收3~4潮,大棚室内畦栽产量可达6kg/m2。姬松茸以菌盖尚未开伞,表面淡黄色,有纤维状鳞片,菌幕尚未破裂时采收为宜,即子实体长到菌盖边缘将要离开而未离开菌柄,仍包裹成球形时最佳,若过熟采收,菌褶会变黑,降低商品价值。采收后的鲜菇可通过保鲜、盐渍、脱水、烘干等方法加工销售。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